论学生问题行为的识别与解决方法
姓名:黄蓉班级: 11级英教4班学号: 2011154417
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摘要: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人才的素质。
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查率为12.97%,在人际关系、
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
透露的数据还显示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
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
据沃博士介绍,一般而言每个人或多或少
都有心理问题,其中中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得尤为严重,而恰恰是他们最
易被忽视。
虽然中国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
中国中学生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不少的数目,患有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
问题。
中学生心理问题还处在被忽视的角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
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问题行为、归因分析、识别问题、解决方法
引言:什么是问题行为?我们该如何识别与分析,同时,如何解决?
正文:
心理素质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我们来看几个社会例子。
例一:高一新生小G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中学,但他却放弃了。
在第一次月考中取得的成绩很不理想,面对这低分的成绩,小G逃避了,他一声不吭地就离开了一个多月的同学,离开了学校。
例二:2004年9月17日,广州某学校有一新生入学仅两天,因无法适应新环境。
在连续两晚失眠后,在宿舍楼跳楼自杀。
例三:未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16岁高中生服毒自杀。
一个个都是令人痛心的结局。
这也告诉我们,心理素质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远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
青少年问题行为(childhood behavior disorders)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
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李雪荣,1987)。
一般来说,学生问题行为分为品德性行为问题、心理性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与障碍。
品德性行为问题主要有品德引起的不良行为,包括逃学、离家、偷窃(有犯罪动机,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施暴、恐吓、勒索、抽烟、吸毒和参加不良组织等等。
心理性行为问题主要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者行为的异常,一般分为一般适应性问题(自我概念欠佳、人际关系不良、性偏差行为和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在遭受强烈的情绪或者承受长时间的压力、挫折或者矛盾冲突下,出现的明显的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心身疾病和其他,如精神病、自闭症、自杀等等)。
学习问题与障碍一般包括一般性学业与学习行为不良、注意缺陷障碍、学习失能和智力障碍。
我们身为老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要学会识别与分析,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是有原因的,通常有家庭的不良影响、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和学生个体内因。
家庭类型易导致学生问题行为。
例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和“四二一家庭”,还有在落后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类型:父母外出务工型家庭。
同时家教态度与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例如,溺爱娇惯,造成了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或者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专制粗暴,使孩子对家庭冷淡、疏远、不满、抗拒、甚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忽视放纵,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
社会的不良影响包括社会的不良风气、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
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包括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问题、教师的个性和情绪问题、过重的精神压力、教师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的过失等等。
学生个体的内因除了遗传和生理因素意外,主要还有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的影响和早期经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冲突或者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
我们要去识别与分析学生的行为是否有问题就必须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的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
具体而言,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人,应达到了
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和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是否异常,主要以经验、社会常模和社会使用和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当然,也不完全是如此。
我们要熟悉8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思维效应。
①晕轮效应。
当月亮蒙上一圈晕轮时,人们的视觉就会产生误差,容易把晕轮也当成实体的一部分。
抑郁的人习惯于不切实际地否定自己,把自己的弱点加以夸大和泛化,并把自己的价值和某一件事的成败等同起来,无形中加大了自己的心理压力。
②墨镜效应。
就象在头脑中戴上了一副滤色镜片,滤掉了所有积极的东西。
晴天有如阴天,钻石等于泥尘。
因心情灰暗而抑郁不乐。
③逆反效应。
一听到有人赞扬你,就想到,“他不过是在鼓励我罢了,正说明我在这方面是很差劲的”,而不会想到你或许真有这种该受赞扬的优点。
④自责效应。
一看到别人脸色不好,就想到自己是不是得罪了他。
以为任何事只要自己沾了边,一旦办糟了就有自己的责任。
生活在如此沉重的负担下,怎么能指望有开朗的心境和快乐的人生呢?⑤禁闭效应。
情感上自我封闭,总是感到内疚,永远是内疚,而从不采取行动。
⑥极端效应。
因一次失误就推论自己的一生,思想走极端,不能调和自己内心激烈的冲突。
一名一贯优秀的学生,因偶尔挫折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的一生,跳楼自杀。
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心满意足的时候。
⑦倒置效应。
“我心情抑郁内疚,一定是我干了什么不好的事。
”这是本末倒置的最好例子。
⑧双筒望远镜效应。
把缩小的一头对准自己的优点,把放大的头对准自己的缺陷,然后感概道:“我是多么的丑陋啊!”没来由的自卑使自己萎靡不振,形同瘫痪。
以上是8种思维效应,老师一旦发现有类似现象即可判断此学生有问题行为或者问题行为正在发生中。
判别时也要掌握一些注意事项,例如必须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
、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和在判别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老师可以利用一下方法给学生调适心情和情绪,尽可能的解决学生行为问题。
第一种是宣泄法,当你对生活环境感到极端厌倦、压抑时,应适当地发泄一下内心的积郁,使不快情绪彻底宣泄。
你可以开怀大笑,也可以在无人处大声喊
叫或嚎啕大哭,还可以向好朋友且与此事无关的人倾诉,诉说完后会感到一身轻松。
第二种是角色互换法,在心理上将自己与他人调换位置,设想自己是对方或是其他比你受伤害更重的人,将心比心地思考,摆正自己与他们的位置,找出自己在此次事件中应负的责任,这样就学会了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也不会再钻牛角尖。
第三种是当自己被消沉、失望、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笼罩时,不妨对自己说:“你难道就这样没出息吗?”“一点小灾难就会把你击倒吗?”然后再作出积极的回答。
通过一些富于挑战性和刺激性的言语,激发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中拔出来。
第四种是转移目标法,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去,如在心情烦闷、焦虑不安时,就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将心思集中到劳动或学习中去,以使自己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排遣心中的忧闷和烦恼。
综诉:我研究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我将来是要成为老师的人,希望进一步学习有关学生的身心问题,这样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才有能力帮他们解决,不让他们困扰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想不足就在于没做到对此的研究实验报告,如果加上研究实验,可能理解度会更深。
新的地方是8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思维效应和4种解决方法。
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掌握8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思维效应来识别与分析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也可用4种方法来帮助,甚至解决学生们的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雪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傅安球/史莉芳
《家庭教育学》------吴奇程/袁元
/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q20 08&filename=zhjy200805002&uid=WEEvREcwSlJHSldTTEYzUllCUnFIQUtlanlVQnJ TenBrY2ZIeVhoS2MyMzkyN0FlT3hnL3hkcysrZysrQlVBPQ==&p=
/view/1ac73d791711cc7931b716d4.html?from=rec&po s=3&weight=4&lastweight=3&coun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