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色谱技术
5.2 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固定相为吸附剂的柱色谱法称为吸附柱色谱法。 5.2.1原理: 1、吸附是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 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 集在吸附剂表面的过程。 利用溶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吸附力(范 德华力,包括色散力、诱导力、定向力 以及氢键)的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剂由载体和配位体组成。
5.2.2常用吸附剂
5.2.2.1对吸附剂的要求 吸附剂的表面积、含水量、颗粒大小等 都对分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吸 附剂有如下要求: ①表面积,每克吸附剂有200-800m2表面 积,其线性容量较大,有一定的吸附能 力; ②含水量,吸附剂含水量小,吸附能力 强。因此水通常作为极性吸附剂的减活 剂;
(1)被测物质的结构、极性与吸附力 物质的结构不同,其极性也不同,在吸 附剂表面的吸附力也不同。 常见化合物的极性(吸附能力)有下列 顺序: 烷烃 <烯烃 <醚 <硝基化合物 <二甲胺 < 酯 <酮 <醛 <胺 <酰胺 <醇 <酚 <羧酸
(2)流动相的极性
流动相的洗脱能力主要是由其极性决定,强极 性流动相占据吸附中心的能力强,其洗脱能力 强,使组分的k值小,保留时间短。 常用溶剂的极性(洗脱能力)的顺序大体是: 石油醚 <环己烷 <二硫化碳 <三氯乙烷 <苯 <甲 苯 <二氯甲烷 <氯仿 <乙醚 <乙酸乙酯 <丙酮 < 正丁醇 <乙醇 <甲醇 <吡啶 <酸
附剂上的吸附系数或吸附能力差别 而分离;
(2)、分配色谱:利用样品组分在
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 所造成的分配系数差别而分离;
(3)、离子交换色谱:利用样品离
子与固定相的可交换离子的交换能 力或交换系数的差别而分离;
大小与凝胶的孔径间的关系即渗透 系数差别而分离;
(4)、凝胶色谱:利用样品的分子
(3)吸附剂和流动相的选择原则
以硅胶或氧化铝为吸附剂的柱色谱分离极性较 强的物质时,一般选用活性较低的吸附剂和极 性较强的流动相,使组分能在适宜的分析时间 内被洗脱和分离。 如果被分离的物质极性较弱,则宜选用活性较 高的吸附剂和极性较弱的流动相,使组分有足 够的保留时间。 以聚酰胺为吸附剂时,通常用水溶液作流动相, 如不同配比的醇-水、丙酮-水及二甲基甲酰胺氨水等溶液。
色谱图是色谱分离的重要理论依据,色谱 图可以给我们提供如下的重要信息: ⑴根据峰的多少可以判断样品是否为纯化 合物。出现多少个峰起码就有多少个这 些峰所代表的组分。 ⑵说明分离情况,评价色谱柱对性质相 近组分的分离度,亦即分辨率。峰之间 分得越开,分离情况就越好。 ⑶提供组分出现的时间和体积数据。根 据这些数据可对组分进行适当地收集和 分离。 ⑷根据峰高和峰面积进行定量计算。
硅胶作为吸附剂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分 离范围广,能用于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 的分离,如有机酸、挥发油、黄酮、氨 基酸、皂甙等。
氧化铝:适宜分离植物中的碱性成分如 生物碱。
5.2.3流动相及其选择
流动相的洗脱作用实质上是流动相分子与被分 离组分分子竞争占据吸附剂表面活性吸附中心 的过程。 强极性的流动相分子因占据极性中心的能力强, 而具有强的洗脱作用; 非极性的流动相分子竞争占据吸附活性中心的 能力弱,洗脱作用就弱。 因此,为了使样品中吸附能力稍有差异的各组 分得到分离,就必须根据样品的性质、吸附剂 的活性选择适当极性的流动相。
俄国植物学家
茨维特在1903 年使用的色谱 原型装置如图。
2、什么是色谱技术(分配色谱)
概念:色谱分离技术是利用混合液中各种 组分之间的理化性质差别,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平衡分配系数(或溶解 度),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不同的组分 在两相中被反复多次地分配,形成特有的 区段,从而得到分离。
5.2.5吸附色谱的操作程序
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方式有薄层色谱和柱 色谱法。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均匀铺在玻璃上, 把待分离的样品点在薄层上,然后用合 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鉴定和定量 的目的。
吸附色谱的柱色谱法是将分离样品均匀 加入到装有吸附剂填料的柱子内,再以 适当的洗脱剂洗脱以达到不同组分的分 离。具体如下:
简单的说,色谱技术是在特定的色谱柱 当中,利用不同物质与固定相的亲和力 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组技术。其优点是 分辨率高,是生化产品纯化、分析的重 要手段,这一切均源于其特殊的分离模 式,即塔板理论
3、色谱分离方法的分类
◆按机理分,常用于生物大分子分离的色 谱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吸附色谱:利用样品组分在吸
③吸附剂与流动相(样品)不发生化学 反应; ④吸附剂颗粒直径适宜,一般吸附剂的 粒径为100-200目或200-300目。 吸附剂通常应具备以下特征:对被分离 的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有较高的 吸附选择性、机械强度高、再生容易、 性能稳定、价格低廉。
5.2.2.2常用吸附剂种类
1、活性炭: 含碳原料经碳化和活化后便成为活性炭。 是一类具有吸附性能的碳基物质的总称, 具有多孔结构和很大的比表面。 活性炭性能稳定,抗腐蚀,常用于食品 工业的脱色、脱臭、净化,也用于环境 保护中的三废处理等。
色谱技术是一组相关分离方法的总称, 色谱柱的一般结构含有固定相(多孔介 质)和流动相,根据物质在两相间的分 配行为不同(由于亲和力差异),经过 多次分配(吸附-解吸-吸附-解吸…), 达到分离的目的。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定相 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
a.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对非极性溶质在 水中吸附能力大于有机溶剂中的吸附能 力。 b.当(洗脱)溶剂的极性降低时,则活 性炭对非极性溶质的吸附能力随之减弱; c.从活性炭柱上洗脱被吸附物质时,溶剂 的洗脱能力将随溶剂极性的降低而增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硅胶
是一种坚硬、多孔结构的固体颗粒,分子 式为SiO2.H2O, 制备时用硫酸处理硅酸钠 水溶液使之生成凝胶,经水洗、除硫酸后 干燥即为硅胶。 硅胶易吸附极性物质(水、甲醇等),而 难于吸附非极性物质。
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其与 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 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 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 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 得各组分被固定相保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 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 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 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
吸附过程通常包括:待分离料液与吸附 剂混合、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 料液流出、吸附质解吸回收等四个过程。 吸附柱色谱法吸附过程是样品中各组分 的分子(X)与流动相分子(Y)争夺吸 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即为竞争吸附)的 过程。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体表面活性 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理论塔板数的计算方法:
N---理论塔板数 tR---保留时间 W1/2---半峰宽 Wb---峰底宽度
理论塔板高度:
L为色谱柱的柱长
(4)阻滞因子Rt 阻滞因子是在色谱系统中溶质的移动速 度和标准物(与固定相没有亲和力的流 动相 Kd=0)的迁移率之比
溶质的迁移距离 Rf 流动相在色谱系统中的迁移距离
(3)、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塔板高度
Martin 在1941年提出了色谱的塔板理论, 把色谱柱比作蒸馏塔。虽这一理论没有揭 示出色谱过程的本质,却形象地描绘了色 谱过程的主要特征,并给出了衡量色谱柱 效率的指标--理论塔板数、塔板高度。
它们反应不同时刻溶质在色谱柱中的分布 以及分离度与柱高之间的关系
Chapter 5 色谱技术 Chromatography
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色谱分离技术? 色谱分离技术的分类? 什么是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以及如何计 算理论塔板数? 什么是吸附色谱及其分类和基本原理? 什么是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的分类及应用 凝胶色谱的分离原理及分类 离子交换及疏水作用层析的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原理及应用? 蛋白质分离的常用色谱方法有哪些? 共价色谱的工作原理?
色谱分离的基本概念
分配系数 可由Langmuir方程得出
Kd---分配系数 q、c---溶质在固相和液相中的浓度
(2)、保留时间(tR)和保留体积
(VR):
保留时间(tR):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样品 的浓度极大值所需的时间为保留时间,用表示。 它与固定相、流动相的性质、柱温、流速、柱 体积等因素有关; 保留体积(VR):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在柱 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流出溶剂的体积,又称洗 脱体积。反映样品在柱子中的保留或阻滞能力, 是色谱过程的基本热力学参数之一
式中,Sa为吸附剂的表面积,Vm为流动 相的体积。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活性, 组分的性质和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2、吸附等温线
概念:当温度一定时,吸附量与浓度之 间的函数关系称为吸附等温线。
Langmuir吸附等温 线
qo和K是经验常数, c代表溶液中溶质浓 度 蛋白质分离提纯时 适合此吸附方程。
多个组分流过色谱柱后,形成连续出现 的多处色谱峰,这些色谱峰构成的图形 称为色谱图。
单个组分的色谱图示例见下图,
①基线,指当没有样品进入检测器时,检测器给出不 变的信号。 ②峰高,即色谱峰的顶点到基线的垂直距离。 ③半峰高度,峰高一半处的宽度。 ④峰底宽,由色谱峰两边拐点做切线,与基线相交, 两交点间的距离即是峰底宽。 ⑤峰面积,即色谱峰曲线所形成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