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间骨折的10个手术技巧
骨科板块目前有一种声音:对所有转子间骨折,无 论是否稳定均推荐使用髓内钉治疗,这种趋势是否 值得提倡倒是可以讨论讨论。文章强调髋关节螺钉 或者PFA的主钉放置在股骨头正中,而有些文献
(具体文献已经记不清楚了,欢迎各位提供,会给 与适当的奖励)认为螺钉偏下方可以获
插入髓内钉时需要保持髓内钉和股骨骨干平行。 在插入髓内钉时最好使用手部力量,轻微旋转插 入,或使用小重量器械进行轻度敲击插入,在遇 到阻力时不推荐使用榔头猛烈敲击,因为过度暴 力可能造成医源性的股骨骨折;在确保远端股骨 髓腔和髓内钉大小匹配,髓内钉弧度和股骨前弓 匹配后可以使用烂透进行敲击。
近端股骨内翻成角会造成股骨颈水平力矩变长, 从而增加内固定物的负荷;同时造成髓内钉螺钉 头偏向股骨头上方而增加后期螺钉切除概率。转 子间骨折患者很难确定出合适的颈干角,大部分 临床医生在选择髓内钉时倾向使用130度髓内钉 (图13-14)。术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是否
失败的有效预测因素。理论上认为,螺钉深度和 中心位置距离股骨顶点均在10mm以内是最为恰 当的(图2),两者相加TAD<25mm被认为具
有较高的内固定成功率,但有些创伤科医生认为 TAD<20mm更为恰当。
累及外侧壁的股骨近端骨折通常为反斜行或转子间 横行骨折,因这类骨折在外侧壁没有骨性支撑,使 用髋关节螺钉固定时容易出现股骨远端向内侧移位, 由此可以造成骨折的畸形愈合,延迟愈合或螺钉切 除(图3)。有文献报道[5],对股骨近端反斜行骨
折患者,使用髋关节螺钉固定后的内固定失败率高 达56%,因此对这类患者髓内钉是更好的选择。
对不稳定的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未愈合前下地行走 时应力支撑点在内固定上而非骨折断端。不稳定的转 子间骨折包括:反斜行转子间骨折,转子横行骨折, 转子间后内侧壁缺损,转子间骨折累及转子下(图47)。这类骨折,建议使用具有更好力学性质的髓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林晓毅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降临,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在逐
步升高,由于这类骨折的特殊性,使得其治疗成为
一个难点,临床上时有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病 例报道。
TAD由Baumgaertner等人首先提出,用以测量
螺钉距离股骨头的深度和确定螺钉的中心位置 (图1)。目前TAD已经成为转子间骨折内固定
存在轴线排列紊乱:大转子间,股骨头中点,两 者应在同一平面上,若股骨头中点远离大转子尖, 则股骨内翻,反之则股骨外翻。术前行健侧髋关 节X片有助于术中判断。
对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钉术后出现旋转或分离并不少见(图 15)。骨折断端分离位锁定时,断端不能形成有效的接触,从而降
低了骨折愈合的可能性。长时间骨折不愈合可以造成髓内钉在脆弱部 位断裂(图16)。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在置入髓内钉前需放松下 肢牵引,同时透视,确保骨折断端接触。
和股骨干骨折扩髓的原则不同,转子间骨折在骨 折复位没有完成时禁忌进行扩髓,因为转子间骨 折骨折断端移位在插入髓内钉后并不能骨折复位。 对转子间骨折断端错位的患者,推荐在肌肉完全 松弛的情况下进行骨折牵引复位。若牵引不能完 成骨折复位,则可考虑小切口开放或克氏针翘拨 等辅助复位技术(图10-12)。
端锁定后因力学轴线不一致,容易造成锁钉部位 的应力增高。因此目前大部分的髓内钉开始注重 股骨干前弓设计,一般要求髓内钉的前弓半径 <2m。在置入髓内钉时需要注意,若置入时遇到
阻力,需考虑是否存在股骨前弓和髓内钉弧度不 匹配,行侧位X片可明确,此时切忌暴力敲击髓 内钉。
患者的软组织,手术铺巾等会对髓内钉置入造成 阻挡,同时在扩髓,插入髓内钉过程中会造成开 口位置向外侧扩大,由此可能造成置钉的点偏外 而造成骨折复位后的内翻畸形。因此,在置钉开 口时建议将开口适当偏向大转子尖的内侧部分 (图9)。
钉而不是髋关节螺钉。对两种内固定而言,髓内钉的 承重力臂更短,出现内固定失败的概率更低。小转子 骨折不是判定骨折不稳定的标准,对较多的三部分或 四部分转子间骨折,即使存在小转子的骨折也可以具 有很好的稳定性。当临床医生对患者骨折类型存在疑 问时,应首选髓内钉。
随着人年龄的增大,股骨髓腔增大,前弓变大。 使用直行的股骨髓内钉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插入 髓内钉时会对股骨前侧造成撞击,在某些患者中 甚至出现撞击部位的股骨穿破(图8);股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