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生态学第一章
能量(内能如地震、火山; 外能如太阳能、潮汐力)
社会环境 (人工建筑、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科技、宗教信仰等 )
二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1 环境的功能 (空间、营养、调节)
2 环境的特性
特性
动态、开放的系统 整体性 有限性 不可逆性 隐显性 持续性 灾害放大性
三 环境问题
1 概念
狭义指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土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危机 ③ 大气环境污染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酸沉降危害加剧 ④ 海洋环境污染 ⑤ 固体废料和有毒化学品污染 ⑥ 生态系统简化
五 中国的环境问题
1 资源相对贫乏、分布不均 ❖ 水资源不仅总量缺乏,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空间上南多北
少;时间上长江以南60%的降水集中于3至6月、长江以北 6至9月则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 ❖ 土地、耕地资源(人均土地和耕地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3和40%) ③ 森林资源(覆盖率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在世界224个 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30位;且地区分布不均) ④ 草原资源 ④ 海洋资源 ⑤ 自然生物资源
步紧密相关,生产力、科技越发达,对环境的开放、利用 范围和力度就越大,对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而思想观念 的发展变化则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重要性。
4 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① 人口问题 ② 人口增长的后果:资源需求量增大;废弃物排放量增加、
环境污染加剧;对土地(耕地、住房用地)的占有量增大 ② 资源问题
④ 生态失衡、灾害频繁(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的损失 逐年加大)
六 可持续发展
1 提出
1980年,国家自然保护同盟发表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 纲》,首次提到“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所作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全球 发展战略
2 生态环境问题
❖ 森林锐减(长白山区82.5% 14.2%;四川省20% 8%; 西双版纳60% 30%;海南由35% 7%)
❖ 草原退化(目前我国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
③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耕地减少(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5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流失表土量达50亿吨, 相对于我过耕地每年被刮去1里面厚的土壤;河流含沙量黄 河世界第一、长江第四;西北地区沙尘暴频率及其程度逐 年加重)
2 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内涵
提高生产力,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资源和环境的承 载力相适应、相协调; 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威胁
4 理论概要
发展是前提;全人类共同努力是关键;公平性(当代、代 际)是尺度;全社会广泛参与是实现的保证;生态文明是精 髓;适宜的法律体系是实施条件
广义指自然力合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2 分类 (按根源分)
第一环境问题(原生、自然灾害) 第二环境问题(次生、人类活动引起)
3 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① 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② 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③ 第一次高峰(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④ 第二次高峰(80年代以后) ⑤ 总结: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跟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进
第一章 环境概论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结构 第二节 环境要素及属性 第三节 环境的功能与特性 第四节 环境问题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及其构成
1 环境的概念—(相对于某一中心或主体而言)在环境
科学中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的一切外界事物和力量的总和。
2 环境的构成
环境
自然环境
物质(大气、水、岩石、 土壤、动植物、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