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班可以让孩子在入幼儿园之前养成良好的习惯!
又到入园、开学季了!妹妹家的一对双胞胎女儿3岁了,刚在幼儿园试上了一周课,就把妹妹给愁坏了——俩孩子都不在幼儿园大便!
两个女儿都有中午大便的习惯,妹妹于是叮嘱她们:「想大便时就跟老师说。
」
谁知这俩孩子谁也不在幼儿园大便,放学一进家门就抢着上厕所。
这样几天下来,晚上回来也不上厕所了,两个孩子都出现了便秘的状况。
妹妹气坏了,她觉得肯定是幼儿园的老师太严厉了,必须得转学!
因为孩子大便与幼儿园发生纠纷的,还不只妹妹家。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一名比较彪悍的家长大闹幼儿园,逼哭儿子的班主任。
原来,她的5岁的儿子经常在幼儿园憋大便,有次课间活动时拉在了裤腿里。
孩子怕羞,不敢跟老师说,就用树叶包起来,藏进裤兜。
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心疼孩子有屎都不能放松拉,太委屈了,一定是经常受老师威胁才会如此胆小……
但其实,我儿子说,他最喜欢的人就是班主任,班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叫她高妈妈。
以我平时对老师的观察和了解,她绝对不会吓唬或是逼迫孩子。
因为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就转学或是迁怒老师的做法,未免有些急躁和偏激了。
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报告称,80%的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大便。
以前我做母婴杂志时,询问过50个从不在幼儿园大便的小朋友,最具代表性的回答是:
我不会擦屁股;
我怕大便臭着老师;
我就是不想在幼儿园大便;
……
儿童心理学家说:孩子出现尿裤子、憋大便,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情绪问题。
刚入园的孩子,还没适应陌生的环境和管理,对老师没有形成依赖,再加上自理能力差,难
免有焦虑、恐惧心理,大小便问题就会格外凸显。
入园几年的孩子还不肯大便,多为在幼儿园憋便的习惯已经养成,以及自尊心变强,不愿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脏臭」的一面,而更愿意展现美好的形象。
孩子作为一个小社会人,不可能永远待在轻松自在的家里,必然要去适应幼儿园、学校较为严肃的环境和管理。
了解孩子的心理障碍,积极地去沟通、解决问题,才是明智家长的做法。
孩子不在幼儿园大便,你还可能忽视这几个重要原因:
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
1-4岁的孩子,正处于秩序敏感期。
很多孩子只有坐在家里那个特定造型的座便器上,才能顺利排便。
也有的孩子排便时一定要手里玩着某个小玩具,或者看着IPAD。
这些都是孩子的秩序依赖,一旦被打破,就会不安、焦虑,没安全感。
我表姐的儿子,要坐在一只红色的塑料桶上才能大小便,即使假期坐火车去奶奶家,也要把小桶拎上,更不要说在幼儿园排便了。
一旦厕所的样式、环境、大小、气味发生改变,这些孩子宁可憋着也不「屈就」。
孩子肛欲期的正常表现
有妈妈问:为什么孩子在家已经学会控制大小便,到了幼儿园又开始憋大小便或解在裤子里?
其实,1.5-3岁,孩子会进入肛欲期,通过憋大小便,体验肛门、尿道括约肌收缩和放松带来的生理快感。
有时在幼儿园来不及去厕所,一个没憋住,孩子就会解到裤子里。
弗洛伊德说,很多孩子进入肛欲期后,至少会持续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有的4岁前后都会出现憋大小便的现象。
幼儿园的教学环境造成
参加过开放日的家长都知道,幼儿园的教学注重统一化、整齐化、规范化。
二三十个孩子一起排队洗手、擦手、上厕所、吃饭,不允许掉队,也不太提倡「单独行动」,
老师也难免因为维持秩序出现严厉的言行。
这一切都跟家里随意的、所有人围着自己转的环境大不相同。
很多孩子宁可憋着大便,也要做一个老师眼中守纪律的好孩子,这也是孩子的社会属性在暗暗发挥作用。
幼儿园厕所没有隐私性可言。
往往一个孩子在方便,好几个孩子就站在面前,不好意思的孩子就更容易憋大便了。
而且,幼儿园厕所多为蹲坑,孩子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差,不是蹲不住,就是腿容易蹲麻,大便姿势的不舒适也是不能顺利排便的重要原因。
而早教班却可以很好的在孩子入园之前,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教该教什么?相信这是很多家长的疑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早教的目的是什么。
对3岁前的宝宝实施早期教育的目的是,结合该年龄段宝宝大脑和身心发育的特点及规律,给宝宝提供身心成长和发育的各种有益刺激,提供符合宝宝身心发展特点规律、满足其成长发展需求的科学教育,促使宝宝在身体动作、感知觉、语言、认知、适应性、情绪、社会性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
3岁前的宝宝和3岁后的宝宝身心特点不同,因而3岁前的早期教育和3~6阶段的幼儿教育也是有区别的。
3岁前,宝宝的大脑发展和身心发育都非常迅速,宝宝处在对周围印象不加分别、不加判断、不加选择的吸收阶段,其身体动作、语言表达、自理能力等各方面还没有很好地发展,各种习惯和能力还未形成,大多数宝宝还缺乏独立与陌生人交流相处、独立适应环境的能力。
而3岁后,宝宝大都具备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具备了基本的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
3岁进入幼儿园,可以说是宝宝第一次独立地面对一个“小社会”。
通过3岁前的早期教育,可以为宝宝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独立面对“社会”做好准备,也为他今后的生命成长打好基础。
据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早教该教些什么。
早教的内容,重点是以科学的方式帮助宝宝训练正确的行为,培养其在认知、情绪、适应生活、社会性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形成各种能力。
具体来说,早教的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大类:
1、发展身体动作和感知觉。
通过游戏等方式,使宝宝的身体大动作、精细动作及视听触味嗅等各种感觉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培养宝宝各种良好习惯做好准备,为宝宝进一步的探索、认知、发展社会性、适应生活打好基础。
2、培养使用语言和表达沟通的好习惯。
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我们要抓住宝宝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养成宝宝正确表达自己、与他人进行沟通、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3、培养自理、自立的好习惯。
自理自立的好习惯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自己照顾自己、自我约束等习惯,要强化和巩固宝宝在这些方面的正确行为,以形成稳定的习惯,发展其自理、自立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4、培养做事的好习惯。
在早期教育中,通过让宝宝参与各种活动,通过让宝宝与父母、与他人一起做事或自己做事的活动,教宝宝正确的做事方法,使其养成有条理、有秩序、认真踏实、善于思考和创造、耐心和坚持等良好的做事习惯。
5、培养探索和认知的好习惯。
认知周围世界是宝宝重要的学习任务,通过科学的早期教育,可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各阶段的认知和学习做好准备。
对于这一点,案例中多多妈妈的认识和做法也有偏颇,早教不仅是教宝宝识字、算术、学文化知识,更要养成宝宝获得知识信息的好习惯,教宝宝学会学习、培养其学习能力。
6、形成健全的自我概念。
宝宝出生不久,就开始学习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分离与联系。
2岁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早教要引导宝宝正确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完善个性。
7、培养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好习惯。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宝宝成长的早期阶段,我们要教其学会与人和谐地相处,懂得遵守与人交往的规则和社会规则,培养其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好习惯。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早期教育内容,可使宝宝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全的个性,让宝宝做最好的自己。
而运动宝贝提出的好习惯好未来,正是着眼于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四大习惯,给孩子奠定一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