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_于欢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_于欢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 04].http:/ / www.p
/ quyu/ zbdq/ 201004/ P020100401610126542934.pdf [2]王雪.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四年制高职
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3):65- 67. [3]孟令权.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
参考文献: [1]马学新.20 世纪 90 年代上海产业布局的发展变化[J].当代
中国史研究,2009(3):92- 99. [2]林尚立,刘晔.城市政府与城市治理:责任、服务与法制[J].
复旦公共政策评论,2005(1):1- 22. [3]王志平.关于上海发展战略演进的回顾与思考[J].上海行
政学院学报,2008(3):58- 63 研 究 [J]. 科 学 发 展 ,2009 (2):
扶持等为主要内容的成本导向型的产业促进政策越来越难以见 效。产业促进政策逐步转向以提升特定区域竞争力为主要内容 的功能导向,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通过培育 功能性聚集、功能性设施、功能性政策、功能性服务、功能性楼宇 等,构建与特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功能性区域,提升要素聚集能 力,提升特定产业竞争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配套功能性产业链,争取或制定功能性政策,创造功能性环境, 完善功能性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区”、“总部经济区”、“航运服务 区”、“文化创意服务区”、“国际会展服务区”、“旅游服务区”、“物 流配送服务区”、“科教研发区”、“健康产业区”,以及优势制造业 聚集区等特色功能区,提高产业素质。
2、调整中心城区行政区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在现有规划 管理体系中,区县政府的权限过大,容易造成各层次规划衔接和 协调不足,区域功能定位不清,中心城区服务业重复布局,郊区 工业无序竞争。为便于在全市域范围内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建 议:一是改革规划管理体制,强化市级规划管理权限,削弱区县 规划管理权限。郊区区县域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和国家级产 业园区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局组织编制,国家级产业园区和郊区 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市级产业园区和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控 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和区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强化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二是调整浦 西中心城区的行政区划。浦西中心城区的 9 个区,平均面积 36.18 平方公里,最小的静安区只有 7.62 平方公里。浦西中心城 区的腾挪空间有限,产业瓶颈明显,在各自的狭小空间内重复布 局、同构竞争、各搞一片,不利于服务功能的整体布局和城市发 展能级的提升。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区布局,适当调整行政区划, 把现有的 9 个区合并为 4-5 个区。三是郊区适当合并或撤销乡 镇。现有的“1966”城镇体系中,60 个新市镇、600 个中心村的层次 过细,规模过小,很难发挥郊区新城的要素集聚和对中心城区的 反磁力作用。建议按照城乡融合、新型城市化的理念,扩大新城 区规划覆盖范围,新城区规划区内撤镇改街道、规划区外适当合 并乡镇,集中精力做大城市。
(4)大力推进合作攻关 产业示范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科研实力居安徽省 首位,在科技成果及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手段、信息来源等 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与 科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其次,产业示范区的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产业 化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借用外 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尚需加强。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合作攻关。其次依托重大科研项 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 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三、结论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高校与 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然后系统地展现了校企合作中企业 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动机、合作内涵和合作形态。进而,以此为基 础,系统的阐述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校企合作所可能采取 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联盟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员工素质提 升联盟、联合研发机构的建设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业的整体科 技水平和竞争力,其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区域经济
,,,,,,,,,,,,,,,,,,,,,,,,,,,,,,,,,,,,,,,,,,,,,,,,,,,,,,,,,,,,,,,,,,,,,,,,,,,,,,,,,,,,,,,,,,,,,,,,,,,,,,,,,,,,,,,,,,,,,,,,,,,,,,,
业联盟内的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再 者,.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建立的研发平台对引进 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 作技术攻关,加速企业人才建设,同时提升高校老师融入生产实 践,从而具备从实践中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5
区域经济
呈现出“l+3+9”工业区(王志平,2008)。其中,“1”是指与南汇合并 前的浦东新区,“3”是指漕河泾、闵行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位 于上海金山区的化学工业区,“9”是指位于上海郊区的宝山区、 青浦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 县等 9 个市级工业区。这 9 个工业区已经成为接收上海市中心 城区工业企业转移和引进国内国外资本投资的主要区域。在各 类工业区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市又规划建设了形成了“东南西 北”四大制造业基地,即上海东部的微电子工业基地,上海南部 的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基地,上海西部的汽车制造业基地, 上海北部的钢铁精品制造业基地。
视角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30(2):102- 105. [7]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 ——基
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 47.
作者简介:梁艳(1979.08- ),女,安徽宿州人,安 徽 工 程 大 学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工业工程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1- 92. [4]百里清风,李海鸥.部属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对
地方高校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2(1):127- 130. [5]吴树山等.论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
进步与对策,1997(6):2- 3 [6]付志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
二、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 经过 90 年代的工业布局大调整,上海逐步形成了外环以内 的中心城区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外环线以外的郊区主要发展工 业和农业为主。产业空间形态上形成了所谓的“一核、一带、三 圈、四轴”(屠启宇,2009)。 “一核”是指西部到乌鲁木齐路、东部到陆家嘴、北部到天目 路和老北站、南部到复兴路和陆家洪路,其中面积大约为 35 平 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与中央商业区。 “一带”是指沿虹桥机场-虹桥开发区-南京路、陆家嘴、世 纪大道两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带; “三圈”是指上述“一核”与上海内环线之间的第一个圈层, 内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第二个圈层,以及外环线以外到上海边 界的第三圈层。第一圈层主要发展商务、商贸、创意、研发等高端 服务业为主,原有的工业企业搬迁到郊区,仅保留部分科技含量 高、附加值高、无污染、对居民干扰少的现代都市型工业;第二圈 层主要发展社区商业、居民住宅、居民服务等服务业,以及高科 技产业和现代都市型工业为主,改造和逐步搬迁了桃浦、吴淞、 闸北、长宁等 9 个老工业区;第三圈层按照上海市政府提出的 “城市工业实力看郊区”的方针,主要发展精品钢铁、汽车制造、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设备等现代制造业为主,以市级工业 区为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四轴”是指沪宁高速、沪杭高速、长江滨江、杭州湾滨海等 沿线四个产业发展轴。“四轴”中的沪宁、沪杭两条产业轴是较早 发展起来的,是长三角“Z”型产业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江、 滨海两条产业轴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 轴,主要是依托浦东机场的航空港、洋山港“深水港”发展临港型 产业。 产业集聚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中心城区的工业比 重大幅度下降,由 1995 年的 50%下降到 25%以下,郊区工业比 重上升到 75%以上;二是开发区工业产值比重,由 2005 年 36% 上升到 50%以上。跨国公司大项目进入工业区,并吸引众多中小 企业的集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三是中心城区的功能转型, 初步形成中央商务区、商贸中心和金融区。 三、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建议 1、转变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由成本导向转变为功能导向。 商务成本上升是难以扭转的趋势,以土地低廉、税费优惠、资金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 演变和优化建议
■于 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
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 也逐步调整。上海开始出现近代工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 商及华商企业大多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沿江地区,形成杨树浦、 南市、曹家渡、闸北 4 个工业地区。1930 年,上述 4 个地区布局 了工业企业 1781 家。在 1934 年时候,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 《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根据该通则,吴淞、闸北、南 市、浦东等地区为可设企业的区域。到 1949 年上海解放的前夕, 上海市工业企业达到 10079 家,其中布局在规定区域内的企业 2263 家,占全市工厂 22.5%(马学新,2009)。 1956、1957 年,全市首次工业调整改组,在近郊形成漕河泾、 北新泾、彭浦、五角场、高桥、庆宁寺、周家渡、长桥等 8 个有行业 特点的工业区。1957 年,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委决定开辟闵行、 吴泾、安亭、嘉定、松江等 5 个卫星城,扩建、新建工业建设项目 尽量安排在卫星城和市郊城镇。到 1962 年,5 个卫星城基本建 成。1971 年,在金山县金山卫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8 年宝山 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分别形成上海 第六、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基地。 1986 年 10 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根 据方案对调整工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卫星城市政建设,一批在市 中心区的企业迁市郊。同时,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又建国家级经 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到 1990 年,市中心 10 区剩下工业企业 5739 家,占全市工业企业 43.8%(林尚立,2009)。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建成闵行、虹桥 和漕河泾 3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 桥保税区、张江高新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 4 个浦东新区国家 级开发区。从 1994 年开始,市政府在原松江、南汇、嘉定 3 个县 级工业区、2 个县级工业小区基础上,批准建立松江工业区、康 桥工业区、嘉定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崇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 产业区、青浦工业园区、奉浦工业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莘庄工 业区等市级开发区,建成 45 个县级工业区,接纳从市区迁入的 工厂,引进三资项目。 从 90 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两个清晰的思 路:一是围绕“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了 CBD。2001 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 2020)》,同意把上海 城市建设的目标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国际 大都市。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 基地。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上海的工业企业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