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重点详解

生理心理学重点详解

生理心理的定义、研究对象●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或动物的行为、经验以及心理活动的进化、发育和生理学机制的学科。

●·研究对象:以人的心身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PET和FMRI的原理1.正电子闪射脑扫描(positrum emission tomograph,PET)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葡萄糖H3探测脑细胞的活动情况,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三维摄影机扫描,显示人在某种思维活动中同位素在脑内相应区域的分布图。

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当人脑因在内外刺激作用下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脑激活区的血流、血容积及血氧消耗增加,这导致磁共振信号的差异,从而可反映相关脑区的激活状态。

鲁利亚的功能系统学说●一是调节大脑觉醒水平和维持适当紧张度;二是接受、加工和分析来自外部和内部环境感觉信息的;第三是计划、调节和执行不同复杂活动的。

“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活动的,所有的行为都需要这三大功能系统的相互作用。

●每一个功能系统都有着分层次的结构,至少是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类型的皮层区组成●同时脑中的每一部分或区域都在每一种行为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树突、轴突构成。

●神经元●尼氏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部位)●树突-“树突棘”●轴突-始端无髓鞘、兴奋阈低、神经冲动的●始发部位。

●髓鞘-始段远侧端开始● CNS中由少突胶质细胞构成●周围神经由施万细胞构成●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十倍;●所占脑内细胞比例与进化程度呈正比;●大胶质细胞-主要组成;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感觉上皮支持细胞静息电位及其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膜存在着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是存在于静息的细胞膜内外两侧的,故称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细胞膜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细胞内液高K+ 和A-(有机负离子的总称),细胞外液中含有大量的的Na+、CL-等●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Na+的50倍。

●K+的外流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

●维持: Na+ - K+ 泵●特点:1、只要细胞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未受外来刺激,静息电位就稳定在某一固定水平。

●2、如果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在-70—-90mV之间。

局部电位的常见类型和特征●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引起部分去极化的反应称为局部电位,是一种电紧张电位。

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效应器电位等。

●特征●等级性:反应程度随刺激强度而变。

●局限性:只引起局部的电紧张。

●总和性:局部电位可以相加或相减。

●分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

动作电位及其机制●动作电位是指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急剧转变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能传导下去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动作电位的出现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Na+通道开放)有关。

●由于膜外Na+浓度大于膜内,它本来就有被动地向膜内扩散的趋势,而且静息时膜内存在着相当数值的负电位,这种电场力也吸引Na+移向膜内。

●Na+内流使膜内正电荷增多,膜内电位负值消失以至于出现正植,即去极化和超射(或反极化)。

膜内电位为正而膜外为负。

●很快进入了所谓“失活状态”,发生复极化过程,至静息电位水平。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动作电位的传导特点●双向性;●“全”或“无”;●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跳跃传导;●传导阻滞。

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与特点●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其对Ca2+的通透性增大。

●细胞外液的Ca2+进入突触小体膜内。

●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紧密融合并出现破裂口,突触小泡内所含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去。

●递质经弥散作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产生局部的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有两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特点●单向传递●突触延搁●突触整合(总和)●等级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如何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使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

●递质在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K+、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提高。

●Na+内流使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即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约10毫秒。

●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当其达到一定程度(即阈电位水平)时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并迅速传导开来。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神经冲动引起突触前膜兴奋后如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递质经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

使后膜对K+,Cl-,特别是Cl- 的通透性提高,引起K+外流和Cl-内流。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增大,使局部区域出现超极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即不易发生兴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中枢递质有几类?●递质-直接作用于受体,传递信息●胆碱类:乙酰胆碱(Ach);●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Ad)●氨基酸类: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兴奋性递质:谷氨酸(Glu);●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

●调质-间接调质递质的活动,影响信息传递●神经肽:阿片肽、胆囊收缩素等●候选递质:NO、CO、腺苷非联想式学习的定义●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与之相应在脑内引起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变化,从而出现行为变化联想式学习的3种形式●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脑内两个以上的中枢兴奋之间,形成的联结而实现的学习过程●尝试与错误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认知学习的定义●与经验式学习不同●高等灵长类和人类的许多学习过程,并不总是建立在重复个体经验基础之上,往往一次性观摩或模仿就会完成●W.Kohler(1935)“顿悟式学习”● A.Bandura(1977)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形成●建立在视觉认知过程的基础上,称之为认知学习感官记忆、短时记忆、近期记忆、长时记忆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指个体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忆短时记忆(short term memory)大脑暂时保存信息的过程即时记忆:指感官记忆中经注意而能保存,但不超过20s的记忆。

“即时即用”,记忆广度:20秒记忆储存量。

工作记忆:即时记忆内容在保存时间上被延续的记忆形式,目的是将暂时保留的信息用于需要完成的某种任务操作。

如心算近期记忆:(感觉性记忆):当外界刺激出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从感官进入相应系统内储存起来称为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

一般不超过1分钟,不经注意和处理就会很快消失。

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指记忆中能够长期甚至永久保存者,随时可以回忆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1.是指人类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类记忆,是按一定的程序学习获得的2.主要包括认知和动作技能两部分,是经观察学习和实地操作而学得的行动性记忆3.在学习后记忆检索的初期,必须受意识支配,清楚地意识到按程序进行活动4.纯熟阶段,自动检索记忆,刻意留心自己的动作反而有时会造成错误5.程序性知识是学校技能教学的主要目的陈述性记忆:1.是指人类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其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忆的事实用语言陈述出来。

2.陈述性记忆经常只经过一个测试或一次经验即能建立,并且可以用陈述性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

3.按所记忆信息性质的不同分为情景性记忆 , 语义性记忆海马的三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海马之间的联系,有特殊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传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记录处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电活动在长时间后不仅不减弱,反而增强,这说明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过程。

把对侧内嗅区刺激当做条件刺激,同侧内嗅区刺激作为非条件反射刺激(强化),可以建立海马齿状回的LTP现象条件反射。

两侧内嗅区穿通回路的神经末梢在同一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上所形成的突出,只有按条件反射建立的规则才能形成易化,建立LTP现象条件反射。

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脑损伤后不能形成新的长时记忆●逆行性遗忘:脑损伤前一段时间记忆丧失情绪生理学的三大经典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是机体对外在刺激引起的自动的机体生理反应感知后而产生的,是能被意识到的主观体验.情绪是对特殊刺激引起的身体变化的知觉,●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和血管扩张——愉快感●活动减弱和血管收缩——恐怖感●强调外界刺激引起的周围器官反应对大脑中枢的反馈作用●侧重于周围器官的生理变化,主观体验产生?●认为生理变化就可以产生情绪反应●Cannon-Bard理论●正常情况下,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存在抑制作用●抑制解除——丘脑功能亢进 1.向上传入大脑产生情绪体验 2.向下沿传出神经到达外周血管、脏器,形成情绪表现的生理基础●从脑内寻求生理机制,将 1.主观的情绪体验 2.身体的自动反应●统一于丘脑,认为丘脑、下丘脑等皮层下结构是情绪的中枢●情绪的认知理论●两因素理论:1975,Schachter●一是外界环境刺激所诱导的自动反应和唤醒●一是大脑高级皮层对外界刺激及它所诱导的自动唤醒反应的综合解释●情绪的产生是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情绪的标签取决于高级认知系统对刺激情景和自动反应的解释下丘脑,杏仁核,扣带回,隔区,前额叶等结构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快乐中枢:下丘脑背部,“自我刺激”实验●愤怒和攻击行为(下丘脑腹内侧核)●恐惧情绪和逃避行为●下丘脑是情绪及动机性行为产生的重要脑结构●下丘脑又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通过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影响情绪的表达●杏仁核●恐惧与愤怒情绪的表达识别●处理学习获得的情绪反应●参与愉快情绪●扣带回●扣带回前部与新皮层相延续●生理功能:调节机体的自主反应,躯体运动和行为变化,与情绪的面部表情有关●Brody(2001)焦虑症状的降低,腹侧前扣带回激活降低●Miller和Cohen(2001)前扣带回在冲突监控中起重要作用●汪凯(2002)双侧前扣带回损伤导致恐惧情绪辨别障碍●隔区●隔综合症:●损毁隔区,发怒反应增强和感情异常●刺激隔区,保持静止及减弱敌意和攻击性●奖赏中枢;自我刺激,治疗抑郁,药物成瘾●前额叶●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 1. 背侧PFC(DLPFC)●腹内侧PFC(vmPFC)● 3. 眶额皮层(OFC)眶额皮质11、12、13、14区参与奖励、转向、消退●左PFC与积极感情有关,右PFC与消极感情有关PFC的功能:不对称性●网状结构●维持皮层兴奋性,保证人体处于清醒状态,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情绪的激活(情绪激活学说)●中转站:向下发放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送至大脑皮层产生主观体验●脑岛●与厌恶情绪的识别和表达有关●协调对伤害性或非预期刺激的感觉运动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