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12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专题强化训练(十二)一、选择题1.(2019·江苏如皋中学考前训练)“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

”英国此举()A.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B.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C.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D.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1973年才加入欧洲共同体,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据此可排除A项;B项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而不是英国的“C”计划,故排除C;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英国企图用所谓的“C”计划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取代掉,这就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故选D。

[答案] D2.(2019·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材料反映了()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解析]材料“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说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

[答案] B3.(2019·河北衡水四月大联考)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解析]据材料“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可知美国干预欧共体的运行,进一步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9·北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考前冲刺)1974至1975年间,一些国际组织先后发动“香蕉战”“铝土战”“铜矿战”等。

随之,欧共体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46个国家签署《洛美协定》,规定:46个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

这表明()A.欧共体国家摆脱经济困境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冲击了国际经济旧秩序C.南南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D.国际贸易开始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解析]欧共体与46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开始对旧的经济秩序产生了冲击,故B项正确。

[答案] B5.(2019·湖北荆门调研)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一种调整,虽然未能真正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理论认识上是一个创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B项正确。

[答案] B6.(2019·山西太原模拟)199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2万亿美元,欧盟为8万亿美元。

但在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中,美元占到61.5%,欧洲货币一共占20.1%。

这反映出()A.欧盟各国应该使用统一货币B.布雷顿森林体系维系了美元的中心地位C.德国经济在欧盟中位列第一D.欧洲货币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实力不相称[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对比,欧洲货币在中央银行的储备低(即货币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实力(欧盟国内生产总值高)不相称,故D项正确。

[答案] D7.(2019·湖北荆州调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的3年内,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达300亿美元,是过去25年外国直接投资的近一半;同时,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由1994年的510.6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430亿美元。

材料表明()A.墨西哥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B.墨西哥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C.对等的关税税率促进美墨贸易增长D.金融是美国对墨投资的重点领域[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在墨西哥的投资增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墨西哥的劳动力优势,故B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美国和墨西哥的关税是否对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美国对墨投资的重点领域,故D项错误。

[答案] A8.(2019·河南郑州模拟)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B.新兴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D.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解析]当今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旧存在,新兴发展中国家难以以一国之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材料表格反映的是新兴国家组建的几个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团结起来应对不利因素,故B项正确。

[答案] B9.(2019·四川宜宾调研)“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

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

这些变化反映了()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C.国际格局剧变下的认识趋于合理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解析]据材料从“美国化”到“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对于多极化理论从忽视到多角度认识,即对国际格局剧变下的认识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

[答案] C10.(2019·河北衡水金卷高考模拟)以下是2002~2012年欧洲27国失业人口的差异变化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A.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日益增强B.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摩擦不断C.欧盟成员国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D.欧洲一体化的阻力将越来越大[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欧盟27个成员国中“老成员国”和“新成员国”的失业率有比较大的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差异反映出欧盟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故C项正确。

材料中只强调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失业差异,没有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区化趋势增强和成员国之间的摩擦,故A、B两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一体化过程的阻力,故D项排除。

[答案] C二、非选择题11.(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一体化运动经历半个多世纪,一路走来,经历了挫折和停滞,但其大势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如今已成为拥有25个成员国,覆盖欧洲大部分面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政治共同体,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

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欧洲的发展前途取决于它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适应能力、对经济一体化的创新吸纳程度,以及在新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成就。

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正是它达到这些目标的可靠途径。

——摘编自赵晓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材料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5年价格)(%)(2)根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信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欧洲经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得出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面临挑战。

第二小问“影响”,据信息“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得出欧洲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2)问,据信息“欧盟国家成员从12→15→25”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说明经济增长主要靠新成员维持;从欧盟国家是25国时与美国相比,得出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从时间分析,2001年以来增速变缓,得出经济发展不平衡,200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

[答案](1)特点: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面临挑战。

影响:使欧洲成为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体化出现挫折和停滞;促使欧洲一体化不断调整和改革。

(2)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2001年后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增长主要靠新成员维持;总体增速缓慢,与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12.(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用怎样的眼光打量历史、用怎样的方法理解历史,所影响的决不仅是我们对过去的勾画,更影响即将展开的未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

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

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

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如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

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

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

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并运用苏联(俄)的相关史实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依托材料,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观点并联系史实——俄国十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历史虚无主义在“说事”方面(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用历史假设否定史实,编造历史、混淆是非。

批判:运用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等相关史实进行批判,以说明认识历史事物要科学真实。

(略)示例二:历史虚无主义在“论人”方面(人物的评价),无视历史事实、孤立片面地看待历史人物、用支流否定主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