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剖析报告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剖析报告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剖析报告一、专业概况(一)专业历史沿革早在1996年,我校中专时期就开设了对外贸易专业,2000年更名为经贸外语专业。

2003年,我校升格为高职院校后,又在该专业基础上先后开设了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韩语、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等一系列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教学资源及雄厚的师资力量,为行业企业输送了大批的外经贸人才。

我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于2006年申报、2007年开始招生。

该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准确、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教学设施齐全、教学特色鲜明,2010年被学院批准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中国报关协会报关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和山东省对外贸易学会理事单位;2013年本专业被列为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在山东半岛有一定知名度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培养基地。

优良的教学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已有2010、2011、2012、2013四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600多名毕业生,从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所了解的情况看,该专业学生的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目前在校生2011级、2012级、2013级各两个教学班,共234人。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1.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全省人才需求调查分析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掌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知识,具有基本的外贸业务、报关报检、物流货代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能力、素质,在报关行、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以及各类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等工作的,适应外贸外运企业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技术能型专门人才。

”2.培养规格(1)知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掌握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国际贸易政策、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知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知识,外贸业务操作基础知识,商品归类基础知识,进出口报关基本知识,出入境报检基本知识,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知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知识,商务英语听说应用知识等。

(2)职业素质要求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备从事报关、报检、国际货运和外贸业务工作所具有的基本业务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严谨认真进行相关业务操作的态度;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效率观念、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

(3)核心能力要求具备外贸业务操作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开展报关和报检业务的能力;具备处理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和运输组织的能力;具备航运、航空业务操作能力和各种国际运输方式的商务处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贸英语运用与沟通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EDI系统操作及电子单证制作的能力。

(4)对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前,应该至少获取以下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报关员资格证书(必须参加考试)、报检员资格证书、外贸物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

(三)专业建设背景1.区域产业、行业经济背景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同比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同比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

据法国Alpha liner公司统计,2012年,受中国各大港口吞吐量猛增刺激,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创历史新高,达到5.6亿标准箱,同比增长了14.5%。

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港口吞吐量增长了17.9%,达1.69亿标准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1%。

外贸外运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的长足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外贸进出口量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1年5月10日,全国共有25323家国际货代企业(法人企业19979家,分支机构5344家)依法办理备案,其中山东省外经贸厅备案的有738家。

随着本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这给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行业背景。

在山东全省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潍坊占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区合一”的功能优势;潍坊综合保税区作为山东首个、全国第十四个综合保税区,将以“大物流带动大生产”为发展路子,利用特有的功能政策优势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业”和“国际加工业”同步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新区域。

潍坊综合保税区将在“十二五”期间引进生产企业200家、物流企业100家、总部经济企业500家,完成总投资480亿人民币,年实现进出口额100亿美元,年工业总产值将达到700亿元。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以及潍坊综合保税区的发展,该区域急需一批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外贸业务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给本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人才需求情况我专业每年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人才需求实证调查,根据调研分析,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职业领域主要有四个:一是从事各种海关事务和处理海关业务突发事项的报关员;二是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申请办理商品检验、动植物检验、卫生检验等手续的报检员;三是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的物流货代员;四是具备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能在外贸公司和进出口企业从事业务操作的外贸业务员。

在调研中得知,相关企业要求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除必须具备独立操作报关、报检、物流货代业务,具有与海关、商检、货主、船公司等部门协调沟通的能力外,还应熟悉外贸业务操作、制单结汇等的相关业务要求。

随着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及半岛港口群的兴起,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同时,报关员和报检员都要持证上岗的规定,又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省内外该专业建设发展情况(1)在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上对于外贸类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并为我国外贸行业输送了一批急需的人才。

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省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16所,每年招生计划不超过1000人,在培养数量上存在较大缺口,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则,通晓报关报检程序及相关工作,熟悉港口规划、远洋运输业务以及国际物流管理的报关与国际货运领域专业人才。

(2)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从省内外该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目前很多毕业生并没有从事相关专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究其原因,除个人因素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能力差等。

对于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或者单一。

部分院校不能很好把握该专业的市场需求,更不能很好的确定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缺乏方向感。

部分院校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局限在“报关”两个字上,培养目标也仅局限在考取报关员证书上,由于该证书社会通过率仅为10%左右,导致部分学生不但没有能够考取该证书,也未能掌握相关实践技能。

加之,在非港口城市,外贸附加服务工作机构较少,人员更新缓慢,学生在市场上就业面狭窄。

二是学校的教学缺乏质量保障。

如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个人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实践经验。

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培养方式在实施中困难重重,没有能够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践操作,缺乏稳定的制度建设等。

二、专业建设情况分析(一)专业定位与建设目标1.专业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全省外贸外运为宗旨,充分利用我省作为外贸大省及其海洋运输物流业的优势,依托潍坊综合保税区、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和报关行等校外实训基地,为我省外贸外运,特别是供销合作系统农产品的出口培养报关报检、物流货代、外贸业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建设目标成立报关与国际货运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多方合作育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建立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革,带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形成国际贸易类专业群。

争取把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成一个工学结合紧密、职业能力突出、具备鲜明的行业特色,在省内起引领作用、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示范专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1.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与提出依据为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

校内导师由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专任教师担任。

企业导师从企业导师库中选拔聘用。

企业导师库的建立,主要依托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成功校友及兼职教师资源,吸纳行业企业专家、业务经理、资深业务骨干参与。

企业导师库的规模在30人左右,其人员构成可根据需要动态调整。

企业导师的遴选应按一定的标准进行。

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均应根据相关规定完成指导任务,并获得合理薪酬。

图1 以岗位主导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2.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做法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按照“职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四个阶段进行培养。

在职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训练基本完成、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即可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意向指定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

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与校内模拟实训、解决顶岗实习中的理论问题;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指导学生了解岗位工作范围、熟悉岗位业务内容,进行实际业务操作指导,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职业认知阶段。

学生除了在校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外,还要了解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报关岗、报检岗、物流货代岗、外贸业务岗)。

在这个阶段,企业导师要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指导学生了解岗位工作范围,熟悉岗位业务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