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2课时)

优秀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2课时)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1.分析课文写作特点。

2.结合描写的语句,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

推进新课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1.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

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别里科夫活动的那个小城镇实际上就是当时俄国社会的缩影。

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他生活在知识界,起到了沙皇的警察密探所起不到的作用,是反动知识分子的典型。

作者能抓住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心理、语言、行动,简练、鲜明、夸张而又合理地进行描述,因此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是别里科夫的外表特征。

在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面前,一方面恐惧、憎恶,用各种防身的套子把自己包起来,逃避现实;一方面千方百计地进行挣扎,不时地从“套子”里钻出来,去干预现实,辖制别人,以维护“体统”,防“乱子”,是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是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典型的套子式论调。

别里科夫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就在于他是窒息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专制势力的象征,因此,使人们感到惧怕和憎恶;他的可悲下场,又是反动腐朽势力灭亡的预兆,因此能激起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推动社会前进。

2.含蓄幽默的讽刺笔调。

作者自始至终用含蓄幽默的讽刺手法来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别里科夫出场时,文章对其装束和生活习惯的描述,就使人感到他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

对别里科夫“婚姻事件”的整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轻松的戏谑和幽默的讽刺。

作者有时用一种含蓄的对比描写,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如写别里科夫白天辖制这个,辖制那个,“压得”“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而到晚上,他却“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夜,深刻地揭露了别里科夫貌似吓人实则虚弱的本质。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分析:因为别里科夫老是憎恶现实,歌颂过去,所以他教古代语言,也是“借此躲避现实生活”,同时又保护了他自己。

因此,他所教的古代语言,也就跟他晴天穿雨鞋、撑雨伞一样,也是一个套子,好使他与世隔绝。

2.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分析: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隔绝人世的可怜而又可笑的人物形象。

他反对和害怕现实的一切变革,是旧制度、旧秩序、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沙皇反动政府的忠实拥护者。

作者通过别里科夫的习性、言行及其遭遇,有力地说明了一切维护旧制度、旧秩序,阻碍历史发展、社会前进的反动人物,是注定要灭亡的。

(这也就是本文的主题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其生命力。

在现实生活中,别里科夫式的人物还没有绝迹,我们要跟抱着旧思想不放的人作斗争。

方法引导小说阅读法小说阅读法特指根据小说的体裁特点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可从三个反面入手:(1)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2)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3)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熟悉并分析故事情节。

熟悉情节可采用朗读、编写提纲、复述内容等方式;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

分析时既要掌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又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多次描写祝福的情景,并在写景时总是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来着笔,把写景和叙事糅合在一起,以揭示悲剧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对主题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当然,有时为了弄清小说的写作特点,也可以单独抽出环境描写来分析,但那要在分析了思想内容以后再进行。

以上各点,并不是在阅读每篇小说时都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各篇小说的特点和读者自己的具体情况(如阅读目的、时间、水平等),可以有所侧重。

知识拓展写作手法——夸张对比和细节描写1.夸张对比作者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塑造别里科夫的形象。

作品开头对别里科夫的外貌和行为习惯的描写,就很夸张。

生活中很少见到像他一样把自己装在裹得如此之严的服装套子里的人,甚至“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于是作品中的别里科夫就令人发笑。

别里科夫辖制整个中学甚至全城用的不是武力,而是“唉声叹气”“垂头丧气”,用的是“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这又是作者有意夸张,令人可笑的别里科夫在这里变得可恶了。

最后别里科夫摔了一跤,“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一摔而至于死,夸张的手法直逼人物虚弱、不堪一击的内心。

对比也俯拾皆是。

如胆小的别里科夫所去的偏偏是个“挤满了人的学校”,“跟我并排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辛酸的别里科夫恋爱的对象偏是满心喜悦、青春洋溢的姑娘,他要去阻止柯瓦连科,偏偏人家是个毫无畏惧的小伙子,别里科夫的个性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形成鲜明的反差,造成极强的讽刺效果。

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有助于主题的表达,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讽刺和幽默的色彩。

2.细节描写如用“穿上雨鞋,带着雨伞……”来写个性,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等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有助于具体、深入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家孙犁(一)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

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二)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三)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四)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

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五)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六)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七)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八)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九)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十)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

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

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

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十一)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

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

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十二)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

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十三)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

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

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十四)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1.(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文章描写这些“困扰”有什么意义?答:(1)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三)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五)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家》参考答案:1.(1)①请假不准。

②迷失路途。

③旅途艰难。

(2)表现了作者因回家不得而产生的焦急心情。

2.并不矛盾。

说“不想再回去了”,是因为老家已没有亲人,极少熟人;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是因为无论有无亲人熟人,人对故乡的感情也难以割断,且越到晚年越强烈。

3.①老屋寄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②对老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园荒废的感伤;③写老屋与写故乡新房相对照,与末段的意思相切合。

4.意思是: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者的老屋终将消失。

表达了作者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而又理解的矛盾复杂心理。

板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活动与探究请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探讨“谁会给别里科夫画那张漫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小组讨论汇总形成研究报告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以下文章仅供参考)谁会给别里科夫画那张漫画——兼谈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描写“套中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经历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漫画事件”:现在,你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

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anthropos(希腊语“人”——笔者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