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学生姓名:***专业班级:08心理二班指导老师:***完稿日期:2010年12月14日写作提纲一、我国“隔代教养”现象的现状(一)对城市“隔代教养”现象的调查(二)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现象的调查二、国外对“隔代教养”现象的研究三、我国“隔代教养”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我国“隔代教养”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二)我国“隔代教养”现象产生的主观原因四、我国“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一)我国“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二)我国“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产生的积极影响五、改善“隔代教养”现象的建议(一)对父母的建议(二)对祖辈的建议(三)对社会的建议1浅谈“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内容摘要:在我国,隔代教养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教养方式。
在现代社会里,“隔代教养”现象在城市家庭当中普遍存在。
同时,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因“隔代教养”这种社会现象所产生的利与弊来进行整理,运用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我国“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隔代教养儿童身心发展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化,尤其是中国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在中国家庭模式中占主导地位,隔代家庭呈现增加趋势。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存竞争加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的父母选择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父母照管。
“隔代教养”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
但是,隔代教养的孩子不免会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一种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另一种则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
所谓隔代教养,是指一种由父母将孩子交给上一辈老人照管的教养方式。
一、我国“隔代教养”现象的现状(一)对城市“隔代教养”现象的调查在中国里,将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祖辈长大的。
上海市对0—3岁儿童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家庭共占73%,有祖辈家长参与儿童抚养的共占84.6%。
就时间而言,由于父母的工作需要,城市的“隔代教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与祖辈长期共同居住;另一种是父母白天把孩子放在祖辈身边接受照管,晚上再带孩子。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普遍存在着“隔代教养”现象的国家,比例之高,居世界前列。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现象的调查2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这过程中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有研究者对24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300名是托付祖辈照管,占38.7﹪。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年幼的孩子不得不被留在家中,由年迈的老人照看。
二、国外对“隔代教养”现象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国外就开始了对“隔代教养”现象的研究。
研究表明,隔代教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
Golbert-Glen等人在1998年指出,隔代教养的儿童易有焦虑、不安全的情感问题,也较易产生发展迟缓及行为问题;Child Behavior Checklist,Dubowitz及同事发现,有26%隔代教养儿童有着行为问题,较一般儿童高出10%之多。
一向以老人独居闻名的美国也出现了“隔代教养”的现象。
国外的研究是把儿童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问题归因于隔代教养的成因,从其成因中分析儿童在隔代教养中产生的问题,而国内研究侧重于从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中寻找隔代教育及儿童发展中的不足。
三、我国“隔代教养”现象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原因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父母忙于生计,城市“隔代教养”家庭的比例不断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祖辈承担对孙辈的家庭教养正成为很多家庭的教养形式;我国农村大量年轻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现象日益严重;因离婚、单亲家庭等原因,父母无法教养自己的子女,使得孩子不得不离开父母与祖辈一起生活。
(二)主观原因目前,七零后、八零后独生子女都陆续进入了婚育年龄。
他们已成为我国第一代“独生父母”,家庭教育也随之进入“独二代”时代。
同时,祖父母就承担起了辅助双亲甚至是替代双亲教育孩子的责任。
由于中国社会大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人都较愿意帮助子女照顾孩孩子。
许多老人都把照看孙辈视为自己的义务,同时,也可以享受天伦之乐。
四、我国“隔代教养”现象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一)消极影响1、祖辈方面(1)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祖辈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方式是过时的。
3老人很容易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把一些错误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传播给孙辈,给孩子带来认识上的误区。
如老人将孩子偶然摔倒归咎于外在的原因,没有给孩子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
同时,一些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如老人用咀嚼过的在喂给孩子,很不卫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家庭教育态度和方式对童儿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需要父母的足够重视。
(2)祖辈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通常采取简单的直接满足的方式,造成了过度的关心和溺爱孩子的现象。
老人一般都是闲暇在家,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其过度的关心和溺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没有责任感,受挫能力下降。
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以致从小就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情绪波动和攻击性行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3)在培养第三代时,祖辈们常有补偿心理,尽量给予孙辈较高的物质生活待遇,以弥补自己对子女的亏欠。
当孩子哭闹时,大多数老人会对孩子百般依顺,无原则地满足其要求。
当父母管教犯错误的孩子时,有些老人会出来干预,甚至在孩子面前数落孩子父母的不是,结果使孩子更有恃无恐。
许多老人怕孩子受委屈,往往自己包办代替。
只要孩子听话、写好作业,有的老人就给孩子提供喜欢食品和玩具,甚至给予金钱鼓励。
(4)祖辈们由于行动不便,又怕孩子磕碰,所以经常把孩子关在家中,影响其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有调查发现:隔代抚养家庭中孩子主动找小朋友玩耍的只有9%,非隔代抚养家庭的孩子则达24%。
儿童大脑发育需要丰富的外部刺激,户外活动和伙伴之间的交往互动正是获取外来刺激的重要途径。
许多孩子很少外出,同时,很少接触同年龄的玩伴。
导致他们不懂得合作与分享,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不能在关键时期建立起来。
(5)人到老年阶段,祖辈们的消极心理倾向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有些老人的脾气暴躁,抑郁忧愁,因力不从心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这样的气氛之中,孩子不是喜怒无常,就是少年老成,很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问题。
(6)在隔代家养家庭当中,祖辈之间争抢孙辈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父母各自两家的老人为了得到更多与孙辈相处的机会,争夺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甚4至过度的给与奖励,孩子在长辈的争抢当中易出现诸多问题。
2、父母方面(1)在城市当中不少的“独二代”家庭里,年轻父母参与第三代的教养不多,有的甚至不参与。
这些“独生父母”从小到大事事由父母包办,如今索性把教育子女的任务也全权交给祖辈。
上海社科院一份儿童家庭的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家庭中近一半的“独生父母”家庭完全依靠祖辈来照料孩子,比非独生父母要高出近20%,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攀升当中。
在幼儿阶段的中国独生子女获得父母的拥抱大幅减少,长期缺乏父母拥抱的孩子,不仅心理,其智力的发育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2)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的现象加剧,父母为了生存,把孩子交由祖辈照管。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节奏加快。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一个家庭经济的维持通常需要父母双方的付出,父母出去工作了,就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照管。
孩子进入幼儿园至少要到两岁,即使上幼儿园甚至小学,社会的不安定也使接送孩子成为问题,往往仍需要老人的帮忙。
(3)一些孩子因离开父母而会有情感疏离的状况,他们对人对物缺乏爱心,容易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问题。
2-3岁是儿童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孩子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建立起正常的亲密感,他们会有情感疏离的状况。
孩子如果与父母出现一定的隔阂,这种家庭生活状态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
(二)积极影响:1、祖辈们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较平和的心态和充裕的时间,这些方面都有利孩子的成长。
在某些方面,祖辈们具备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出现的问题,处理起来比父母容易。
祖辈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呵护着孩子,能够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排除在发生之前。
祖辈们会用较平和的心态面对孙辈。
他们对孙辈的要求不像父辈那么高,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祖辈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孙辈身上,能够减轻父母的负担,建立良好的祖孙关系。
2、在“隔代教养”的前提之下,祖辈们与孩子们在互动的过程当中可以从彼此身上获取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5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祖孙之间可以从彼此身上获取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人到老年的祖辈们往往感到孤独寂寞,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很少或没有同龄伙伴在与孩子亲近的过程当中,老人会感到被需要和被依赖。
对于多数老人来讲,孙辈的到来为平淡的生活带来新的生机。
由于老人与儿童的某些心理活动相同,因此老年人和儿童很容易产生一种浓厚的亲情,可以促进祖孙沟通。
只有父母与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的人际关系过于简单,使孩子在家庭社会中无法领会到全部复杂的人际关系。
而由祖父母和双亲共同组成的家庭教育模式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综合功能。
3、祖辈与父辈之间“代沟”的出现不可避免,祖孙关系有利于化解冲突。
祖孙关系之间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化是有利的教育因素,祖辈可以从孙辈身上得到亲情的补偿。
祖辈与父辈之间出现的矛盾不可避免,孩子可以成为祖辈与父辈之间沟通的桥梁,情绪的“润滑剂”,缓和家庭气氛。
五、改善“隔代教养”现象的建议(一)父母方面1、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所以要尽量的抽时间陪孩子。
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是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责任和义务。
隔代教养是亲子教育的补充,不能替代亲子教育。
仅凭借祖辈的爱,满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儿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亲情关怀,满足他们对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恋,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的情感需要是祖辈们不能够满足的,祖辈的爱更多是在满足儿童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满足更高一层次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否则孩子不会产生被激励、被尊重的第四层次需要,情感就会得不到稳定的归属。
父母要同孩子进行游戏和学习活动,让孩子能多感受来自父母的温暖和爱,增进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2、父母要经常与祖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祖父辈要统一认识,不要用同龄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励孩子的进步的同时,少批评,多注重解决具体的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