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0分)1、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客体,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三个要素组成。
2、艺术品的初步定位: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人工产品是艺术品的基本定位】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想象包括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4、集体无意识说的代表人物——荣格5、中和的最根本,最高层次上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
6、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是在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8、西方美学史经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
9、审美现象是由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
10、按照日本学者笠原仲的观点,中国人最原始美的观念是指始于味觉的美。
11、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12、中国当代主观论美学以蔡仪为代表13、中国当代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14、中国当代实践美学以李泽厚为代表15、亚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均称与明确”16、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是物象性和意味性的统一、模糊性和明确性的统一17、社会美包括人体美,人的行为美,人的性格美和社会环境美18、艺术美的特点典型性,思想性和普通性19、悲剧类型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20、审美发生理论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1、艺术家纯粹内在机制包括: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22、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23、艺术创造的过程分为:触发阶段,发展阶段,生产阶段24、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物质材料层,符号形式层,意象世界层,超验意境层25、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万物之源,是美的事物的根源26、古希腊《诗学》亚里士多德27、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28、时间艺术分指:戏剧,文学,音乐29、蔡元培把美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0、柏拉图开启了西方美学关于形而上学31、色彩,形状,声音构成形式美32、法国启蒙狄德罗33、曹丕《曲论.论文》文艺创作风格34、空间艺术主要指建筑,雕塑,绘画35、旧石器时代,艺术成为普遍活动36、巫术是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37、康德提出美是“无目的合目的性”二、名词解释(共20分 4个/5分)1、“美学之父”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他的《感性学》。
“感性学”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美学”。
这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氏认为:“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
”(鲍氏《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第18页。
)鲍氏被后人公认为是“美学之父”。
2、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审美关系又可分为三个层次: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3、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4、审美惊异审美惊异就是人在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
审美惊异的产生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5、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的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澄明之境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是能够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主动和谐的状态。
进入澄明之境,即揭开遮蔽、去除迷误,从而走向光明之域。
7、游戏说游戏说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
这种自由活动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所产生的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谓而为的进行观赏和玩味。
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标志。
8、审美形态(1)性质: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多种审美因素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2)特点:生成性:一是指历史生成,一是指个人相对性生成。
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由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感性凝聚。
二重性: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9、崇高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崇高既包含着形式上的粗犷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同时还隐含着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10、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必然与自由、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优美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整实现的状态,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异己力量在审美活动中所达成的高度吻合一致的状态。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11、“回忆”说“回忆”说:柏拉图用“回忆”说描述主体在追求美的理念的过程中,由可感的个体的有形的美逐步上升,最后凝神观照美的理念时的那种体验。
“回忆”说认为美感源于纯洁智慧的灵魂使主体隐约回忆起了它在轮回前进入理念世界时的情景。
12、先天共通感康德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的、感性的,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能够得到人们共同的赞同。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先天共通感”。
13、反思判断力康德将审美判断称为“反思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不像理性判断力那样从普遍的概念、规律出发去判断特殊事实,而是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
14、意向性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思想家胡塞尔创立的一个哲学派别。
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意识活动的本质特点是意向性的。
所谓“意向性”是指任何意识行为总是关于某个事物的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总是指向某种外在对象的。
意向对象不同于实在对象,它是由意识通过意向作用所构成的,因此意识活动就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接受行为,而是一种积极性的构成活动。
15、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16、艺术技巧指将意象最终固定并使之物态化的能力。
它需要艺术家日常习练,并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
而这种获得就是深深地烙刻在艺术家的生命里,直接构成艺术家关于艺术创造的生命结构。
17、超验意境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意向世界仍是一种人类经验范围中的东西的话,那么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18、游移视点游移视点指读者在脱离了现实世界之后,进入文本世界,在欣赏活动中不断进行自我分离,按照阅读的时间进程进入文本中的各个对象,并以对象的视角去感受作品中的审美情境。
19、净化说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
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20、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三、简答(共30分 5个/6分)1、人与世界的精神关系关系主体心理功能客体(世界)属性←认识知性真←伦理(实践)意志善←审美情感美2、人文科学的特质:←①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开放性。
←②研究过程中需要主体的参与。
←③是在主客体之间对人文意义的诠释、建构,是彼时彼地与此时此地不同个性的对人文价值的无限求索。
3、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它把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4、人生在世与美学的哲学基础建立美学的哲学基础,要从人生在世这一存在论维度切入所谓人生在世,即人在世界中生存;展开说,即人与世界在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关系中双向建构、生成发展。
人生在世由三要素构成:世界、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首先,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不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存在,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单独地存在。
与人无关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与世界无关的人也不再是人。
其次,人生在世揭示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体圆融、双向建构的生存关系。
在这种生存关系中,一方面人自我创造,开启自身的存在意义,使自己不断地向人生成;另一方面,又开启世界的存在意义,使世界不断地生成为属人的世界。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
最后,人生在世还揭示出,无论是人、世界,还是生存,都处在一种永远的生成状态,一种永远向着可能生存的、未完成的、不定型的状态。
总之,深入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深入到生存实践中,深入到生成境域中反思人类的审美现象,这就是从人生在世展示出来的美学研究的哲学视野。
5、如何理解自由在人生与审美当中的中介作用?自由作为哲学范畴,根本含义是指人通过自己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全面的人生实践而获得的超越和解放,即从他者他律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以自己为根,自己决定自己,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如此地开显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世界的存在意义。
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也是从人生在世、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人在生存实践中,在内不受功利欲望的支使,在外不受他者他律的限制,而全身心沉浸于天地万物一体的关系,自己如此地生成、显现,便是人生在世的自由状态。
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情境就会应运而生。
6、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指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质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而这种精神建构又是当下直接生成的,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