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2)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通过对“纸上谈兵”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兼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难点:秦为什么能够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三、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
利用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资料,导入新课。
歌曲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哪个朝代?
秦始皇大秦帝国
师:秦兼并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统一帝国,然而赫赫一时的秦帝国很快就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推翻,你知道秦王如何统一六国的?秦帝国为什么很快被推翻了呢?导入新课
板书[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学习目标
1.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条件,说出秦灭六国的经过和完成统一的时间。
2.探讨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3.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
三幅历史画卷
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秦王扫六合
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楚汉战争
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秦王扫六合
1、自主学习课本64-65页,完成同步学习42页1-3题。
2、史料探究:秦统一的原因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材料1:从经济上看,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为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材料2: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材料3: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大谈治国称霸之术,受到重用。
材料4:在长平之战前,六国力量最强的是赵国,是秦统一的最大障碍。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元气大伤,丧失了强国的地位,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秦统一的进程加快了。
结合材料概括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学生阅读教材P64内容后,归纳、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纸上谈兵”的典故,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他们从统一的趋势、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以及长平之战使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
3、秦统一的经过、结果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秦统一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后100年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逐一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秦朝统一的过程可采用战国的地图放在实物投影的最底层,各战国的国家用一种颜色写上各国的名称,把秦国的国家图成一种颜色,秦国每消灭一个国家就用秦国的颜色压在战国的国家名称上面。
)其次,让学生讲述秦逐一灭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记住统一的时间。
巧计妙记:远交近攻两步走。
(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完成大一统。
学生记忆。
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
学生活动:观看幻灯片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
学生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 打出幻灯片)。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学生齐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秦王扫六合”的含义,注意“嬴政”的写法。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穿越历史
假如你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百姓,你愿意生活在战国还是秦朝?
学生讨论:(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意义?)分组讨论后明确。
教师总结: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剧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符合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的意愿;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在课本上标出来。
)
5、秦朝疆域引导学生知道秦朝疆域四至,(北东南西)方向出,并联系当今南海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南海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
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秦始皇所幻想的千秋万世为什么仅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陈胜吴广起义
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材料1:据史书记载:秦人口约有2000万,修阿旁宫和骊山陵达70万人,打匈奴、筑长城30万,移民戍守边疆50万,再加上修建弛道的人和大量日夜奔走于途的运粮的,长年在外服役的约有300万人。
材料2: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全年收成的2/3,农民无法生存下去。
材料3:秦朝一人犯罪,亲属、邻里也要被“族诛”“连坐”。
三则材料反映了秦朝哪些社会现象?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
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2、自主学习课本,找到要点划出。
(陈胜吴广起义:原因、时间、地点、人物、口号、政权、结果、意义)
3、小组活动:根据要点简述陈胜吴广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
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
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同学们,我们又知道这样一句谚语,就是“一山难容二虎”,那么在这时涌现出了两支部队,就是刘邦和项羽,那么他们之间最终的斗争结果如何呢?
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楚汉战争
1、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学生讲述: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2、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3、组织学生分析材料“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课堂小结: 知识结构图简述本课知识点
六:巩固所学:
史海杨帆:1.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是在公元前()年。
2.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3.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建立张楚政权的领袖是()。
历史连连看:成语典故与历史事件联系
改错题:找到材料中的错误,并改正。
七:教学设计反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本课内容组合为历史画卷一顺应潮流秦朝兴历史画卷二实行暴政秦朝亡历史画卷三楚汉战争争天下
在教学安排上,侧重于秦王扫六合部分,秦末农民战争中又着重于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则当作阅读材料,在教学设计上结合初一年新生的特点,趣味性和知识性相辅,力主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识图、史料分析能力。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
(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