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学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高中历史必修3优质学案: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程标准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重点难点1.《诗经》、楚辞的特点及代表。

2.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及成就。

3.理解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丰富,语言质朴,现实感强。

(3)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判断正误(1)《诗经》含风、雅、颂三部分,四言为主,现实感强,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总集。

(×)(2)《诗经》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2)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思维点拨《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楚辞使用楚国方言,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繁荣原因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②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概况时期代表特点初唐王勃、陈子昂开唐诗风气之先河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描写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孟浩然、王维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富有诗情画意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白居易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思维点拨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二、宋词和元曲1.宋词(1)背景: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特点:句子长短不齐,便于抒发感情。

(3)代表人物:著名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元曲(1)形成①宋代:民间兴起新的诗歌形式,即散曲,题材广泛,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②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2)代表: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思维点拨诗、词、曲的区别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歌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三、明清小说1.小说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小说发展:唐宋时期进入新阶段,唐代出现传奇,宋代出现了话本。

3.小说高峰:明清时期。

(1)背景①政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②经济: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阶级: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方面超过前代。

(3)代表①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②其他作品:《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及体现的时代特色(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弘大气的时代特征。

(3)唐朝的繁盛统一、文化政策开明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唐末至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

(4)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其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表达。

(6)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强化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不满,写出了批判现实的力作;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针对练“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而深刻的感情。

这主要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身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身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答案』 C『解析』李白和杜甫所处时代和境遇的不同,导致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应用1材料一反映了楚辞的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材料二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轇輵之宇,撞千石之钟……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司马相如《上林赋》应用2材料二反映了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的风格特点;反映了汉朝政治统一,经济恢复发展的社会现实。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应用据材料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

提示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1.古代中国有数量丰富的各类文学作品,其中被誉为“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的是()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三吏”『答案』 A『解析』“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是《诗经》,故A项正确。

2.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词藻描绘盛世局面『答案』 D『解析』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D项正确。

3.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元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民间与艺人为伍,他们把为杂剧演员编撰剧本当作谋生的手段。

因此他们在编撰剧本时,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

这表明元杂剧()A.舞台语言通俗易懂B.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缺少精炼的艺术特色D.完成了诗书的平民化『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由于仕进的道路被堵……首先考虑的是剧本能否上演,观众能否听懂”可以得出元杂剧舞台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

4.(2018·乐山高二期末)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从唐末经五代到宋初,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

”能印证该变化的是()A.科技的发展B.儒学的复兴C.外贸的兴盛D.宋词的繁荣『答案』 D『解析』宋词是文学艺术世俗化的表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故D项正确。

5.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

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答案』 A『解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成为所处时代文学的主流形式都是因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A项正确。

6.(2018·河南三市高二期中)明清时期流传的小说戏曲基本上都是包装很精美的插图本,有人认为,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中国区域文化色彩浓厚C.商人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D.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答案』 D『解析』“书中特别添加的这些插图正是出版商们销售出奇制胜的法宝”表明文学作品的商业化倾向,故D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