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7-02-20 16:13:00
【字体:大中小】【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校—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是由刘岸英教授主持的,与洛阳市教育局联合进行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该项目以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师范专业“卓越实验班”为实验平台,通过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校--校合作共建培养基地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激发双方合作意识,设定双方合作内容,完善双方的合作方式,探索合作的策略与途径,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技能指导、教育见习实习、入职指导、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介入,深度参与师范生职前、职后培养全过程,构建师范生协同育人机制。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确定了校校合作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核心、二平台、三途径、四协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一个核心: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和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二个平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校”教育联盟平台,培育协同育人平台;三个途径:实施“卓越实验班”,实施“双导师制度”,建立“名师工作室”;四方面的深度协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协作,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协作,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训的协作,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协作。
本项目完善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卓越教师实验班”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
形成了以省聘任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师80名为主体的培养团队。
本项目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该项目的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参与了15项省部级教师教育的相关课题,课题组成员承担了省级相关研究课题,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1部学术著作。
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和研究成果,保证了本研究成果得以高水平完成。
二、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局成立教育联盟
为更好实施协同育人培养机制。
学校与洛阳市教育局、济源市教育局、三门峡市教育局、义马市教育局、平顶山市教育局及基础教育学校等,成立了教师教育联盟工作委员会。
委员
会由洛阳师范学院院长为组长,时任教育局长的侯超英任副组长,教育处、地市教育局副局长、基础教育学校校长为成员组成。
2、选择实验学校联合,制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目前建有教育实习基地160个,教师教育联盟学校共50个,分布在洛阳市区、济源市区、宜阳、新安、渑池、嵩县等地,按照协议、目标要求、责任义务,制定出符合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培养培训计划。
3、以“双导师”制为载体,参与卓越教师培养
学校每年聘请一定数量的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名校长、教育局长通过兼职任教、高校访问等形式,参与卓越教师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进入高校课堂进行实践指导,形成高校教师和中学名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教师教育改革需要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名师。
4、培育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合作有序实施
通过建设,目前共培育了5个教师教育协同育人中心,构建培养教师的协同培养新机制。
以校校合作教育协同中心为依托,以政府、高校、教育专家为主体,在基础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5、建立“名师工作室”,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进程
为充分发挥本地域中小学优秀教师资源的凝聚、辐射、指导作用,学校建立了5个“名师工作室”,汇聚中小学名师队伍。
通过工作室平台,中小学名师以敬业的精神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对师范生进行面对面的传帮带和现场诊断、个性化指导,辅以专家讲座和课题课例研究。
三、成果的创新点
1、研究内容创新
通过建立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共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教育联盟和合作,拓展了以往中小学仅是实习场所的“资源”关系,创新了之前的未来教师教育培养方式,把合作内容拓展到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技能指导、教育见习实习等、教师研修、教师培训等培养、培训全过程,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2、研究视角创新
本课题基于合作伙伴的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共同培养卓越教师的机制建设入手,突破以往教师教育重视职前教育自身研究,围绕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目标,探索合作路径,突出伙伴合作关系,使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由“单一”到“协同”,共同促进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
发展,形成一种联合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发展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师教育模式。
3、研究范式创新
通过教育联盟、协同育人中心、名师工作室为合作平台和途径,汇聚合作者,凝聚优势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以往独立教师教育的不足之处,三方共同发展和提高,共同研究和提升,打破以往各自为点,互不相连的困局,形成联合团队。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我校推广卓越教师培养经验,加强师范技能素养。
以“卓越教师人才培养实验班”为载体,通过校校合作协同育人,着力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已在全校十四个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了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让实验成果在校内起到辐射作用,培养经验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和洛阳市十余所学校建立教育协同联盟。
1、中小学协同培养团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开始发挥智囊指导作用。
中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与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积极参与,在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发挥见习实习的技能指导。
为推广研究成果,组织了系列活动,如“卓越教师论坛”会议、人才培养修订论证会、“实验班学生面试选拔”,邀请中小学名师教师参加,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时效性。
近三年,先后邀请20多名中小学教师做示范课和专题讲座,有效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水平。
2、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教育见实习的实效性增强。
我校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和教育联盟学校,建立了稳定的供卓越教师实验班学生教学实习的实践基地,密切了协作关系,提高了基地协作的积极性。
满足了师范生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的多种需求,丰富了教育实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学生职业素质得到认可,校校合作形成良好态势。
近年来,我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充分肯定,在河南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中连续获得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在河南省第十二届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师范技能大赛中,我校14名选手在全部获得学科一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成绩名列全省22所师范类院校首位;在第二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我校6名选手获特等奖4项、一等奖2项;在全国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同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工作表现得到了充分认可,联盟学校来申请要求分派支教学生的越来越多,有些学科已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4、高校与中小学共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有成效。
以校校合作共建为依托,有4们课程被评为河南省首批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1门课程被评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师范院校团队成员孟宪乐老师获得2015年度省教学名师称号,获得2015年第五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政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第四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政治)大赛中荣获特等奖。
合作中小学教师迅速成长。
如洛龙区一实小教师在于洛阳师范学院合作的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快,教学改革效率一路攀升,学校省市区级名师增至15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增加至20余位,15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5人获得市级奖励,张谦、王倩、姜宣敏等教师在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