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创新大赛】《无机化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教学创新大赛】《无机化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深度融入课程思政的《无机化学》教学创新与实践摘要基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无机化学》课程存在的“教学痛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以及课程本身的特点,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性地实施了教学创新与实践,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无机化学》被立项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学生在学业成绩、考研质量、国赛获奖、创新创业等方面屡创佳绩,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竞赛获奖和教研项目立项等方面有质的突破。

引言《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材料、环境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它对专业课的学习和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机化学》教学以往存在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学生价值观形成引领不足等问题。

《无机化学》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此阶段是学习方式的转折点,也是专业兴趣和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

通过开展《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概况《无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环境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专业课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师范院校的《无机化学》又是和中学化学教学内容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课程,它将对化学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的搭建起到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上册)和元素化学(下册),它们互相渗透,紧密联系,主要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辩证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课程于2009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7年评为校级网络建设课程,2021年立项为校级一流建设课程。

经过几轮建设与实践,课程组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多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并获得“"省级骨干教师”“技术状元”“校级文明教师”“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指导多名本科生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二、教学痛点《无机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化学、应用化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学生人数为180人/届,分4个教学班讲授。

基于存在的客观因素和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无机化学》教学过程和成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很难在有限学时内全部讲完。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原理(上册)和元素化学(下册),共25章,特点是内容多,知识面广,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当前安排的课时(师范专业90/非师范专业60)很难将所有章节内容系统讲授完。

(2)课程思致资源挖掘不深,导致育人功能不足。

《无机化学》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课程内容丰富,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

传统授课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轻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课时数紧张,教学过程中未能做到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导致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引领不足。

(3)传统普通讲台教学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无机化学》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板书”模式,尽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但由于教学环节设计不完美、方式不新颖等导致成效甚微。

一是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陈旧的“灌输”模式,二是主讲教师未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便利的教学辅助工具。

(4)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无机化学》教学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学生成绩评价主要采取“平时考勤(1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60%)”的方式进行,忽略了过程性考核和多元化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临考前“突击式”复习也能过关。

三、教学改革针对上述存在的教学痛点,我们认真分析了造成当前结果的深层次原因。

根据教育部推进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精神,《无机化学》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模式及教学评价4个方面作了创新与实践,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目标改革依据“立德树人”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设计理念,在原课程目标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原理及元素化学等知识,并了解化学前沿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与无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元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整合、团队协作、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切实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知识,培养有爱国情怀、生态环保、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同时,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促使全面发展。

2.教华内容改革(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案例和前沿成果。

课堂教学中,在每一章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案例和最新科研成果。

例如,在讲解卤素含氧酸及盐的性质时,引入新冠肺炎预防所使用的消毒液NaCIO,启发学生思考消毒原理是什么?生活中为什么不能将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合使用?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对专业的热爱。

(2)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

深入挖掘《无机化学》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教师积极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在专业知识教授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生态环保、科学精神和拼搏奋斗的综合素质,这对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同时提高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在讲解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引入徐光宪院士的“n+0.7I”排布原则,通过徐光宪先生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激励莘莘学子通过自身努力在教育事业和科技强国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手段与模式改革(1)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过程全管理。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雨课堂”“学习通”“微信群”等移动教学工具,通过“直播-通知-签到-讨论-弹幕-投稿-作业-测验-成绩”等功能设计教学过程,以实现课程的全过程管理。

结果表明,该教学手段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很大提升。

许多同学开始在微信上积极交流,讨论,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2)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课外互补提升学生的创新与应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适度地课堂反转、分组讨论和小组学习,不仅有效促进了课堂气氛,还提升了学生参与度。

利用自己创建的《无机化学》网络课程和大学生慕课网、无机化学公众号等资源开展适度的线上学习和课外学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课时不够导致内容讲不完的痛点,还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个性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培养了学生信息整合和科技创新能力。

4.教学评价改革针对教学评价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无机化学》课程采取了过程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签到、预习课件、课前课后测验、参与课堂交流、课堂展示、课后作业等。

多样化评价主要包括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课外互补、思维导图总结、参与创新实践等。

四、创新与特色(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对专业更加热爱。

教学内容改革中融入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化学前沿成果和社会热点话题,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对化学专业的热爱,增强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有理想有抱负的化学人。

(2)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科技创新、化工生产、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医药卫生、拼搏奋斗等精神融入专业知识,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3)创断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课外互补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

学生通过前测后测、思维导图绘制、小组合作学习、微信群交流等方式大大提升了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成效。

(4)强化过程和多元化评价,整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充分运用移动教学工具实现课程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信息整合和知识总结的能力。

结合无机化学实践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整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创新成效《无机化学》课程的建设、改革、创新和实践对青年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学生和课程本身都在《无机化学》创新与实践中受益,具体成效如下:(1)学生的学业成绩进步明显,保研/考研率质量稳步提升。

2017级化学专业保送至天津大学理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16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考取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2)学生在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中频繁获奖。

2017级化学专业获第五届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化学组二等奖;获“第十届东芝杯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化学组优胜奖;2018级化学专业参赛的《氨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一体化设计》获“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西北赛区二等奖;2017级应用化学专业主持的《淄邻位羟基超支化PU对盐湖卤水中硼的提取》获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3)课程组成员在人才培养。

教学竞赛获奖和教研项目立项等方面有质的突破。

主讲教师入选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省第十批省级骨干教师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培养计划”;多名教师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项;团队成员主持完成“构建特色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对分课堂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4)《无机化学》课程建设取得好成绩。

在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与实践,《无机化学》立项为师范大学校级网络建设课程(2017—2020)和师范大学校级一流建设课程(2021—2023)。

总结《无机化学》课程是大一新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教学痛点和大一新生特点,我们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和教学评价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结果表明,深度融入课程思政的《无机化学》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专业的热爱、积极主动学习行为的培养,课程过程管理的加强、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我们将以此次创新实践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力度建设《无机化学》一流课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