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
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
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
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
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
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
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
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
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
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
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
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
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泛读文本,整体把握故事梗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
阙秦以利晋
晋师撤离
五、精读文本。
串讲文本,具体见课件。
六、分析艺术特色。
游说艺术: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讲究语言艺术。
艺术形象:
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
艺术特点:
1.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2.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3.善于剪裁,详略得当。
4.写人以记言记行为主,文字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
七、词语解释。
实词: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告别)
不辞劳苦(推脱)
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杂说)
是说也,人常疑之(说法)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言语粗鄙(粗俗)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作动词)先帝不以臣卑鄙(浅薄)
微:
人微言轻(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虚词
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表假设)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秦军)
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君将哀而生之乎?(人称代词,自己)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厚,雄厚;薄,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
名词,远地)
⑤行李之往来(名词作意动词,使者的意思)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朝,早上;夕,晚上)
⑦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
补充:
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