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析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及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策略和手段。
相比较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但是,当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创新,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发展如火如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在继续沿用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而应当有所改革和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序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
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当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运用手段等不够熟悉,致使教师的教学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应有效果。
总结下来,主要问题如下: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当前,在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很多教师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不够到位,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模式、注意事项等认识不足,致使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开展效率低下。
例如,部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由于为了过度追求课堂教学的气氛,过度放纵学生,使得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毫无纪律可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嬉笑打闹,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也使合作学习的开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小组设置、任务的分配等都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总体看来,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理解的不够充分,认识不足的现状,是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
2.合作效果不容乐观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主要是通过分配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并提出小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缺乏合作的意识,小组成员之间各抒己见,难以达成共识,更有甚者,有些小组成员之间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甚至出现内部“互掐”的现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合作学习效果的提升,更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学生年纪小,个性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透彻,二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针对以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很必要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哪些有效的策略呢?1.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方能共赢。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当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个人力量如何强大,在团队力量面前,都是很微弱的。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需要帮助他人,并在需要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帮助,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对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可以指定一个“规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和谐相处,相互谦让和帮助,一旦出现小组成员“内斗”、“互掐”的现象,小组评价成绩将会最低。
制度约束的方式,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在一个团队中,不能逞个人之能,而应当虑团队之誉,这样方能取得良好团队合作效果。
2.注重分组技巧对于小学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分组是很重要的。
对于分组而言,首先是小组成员的组成人数。
对于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一般建议4-6人一组比较合适,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分组方式,那就是随机地将前后桌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操作起来方便;如果要想达到科学合理的分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特质,力求分组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使小组合作效果达到最大化;其次,在小组目标的确立之上,教师要能够明确一个小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使小组合作效率达到最大化。
3.重视教师的引导地位虽然,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首先,在小学合作讨论题目的拟定上,教师需要下功夫,讨论题目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样学生才会有讨论的空间;其次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小组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教学模式。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显得不够成熟,从而使得开展的过程存在很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策略和手段,实现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作者:罗国丹第2篇:有效组织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分析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要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情感,学价值观、学世界观。
合作学习可以更好的将这几方面的学习有效融合到一起。
所以实际教学中,我也常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并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培育学习小组,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研究、讨论、探讨,最终圆满地完成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同时个人受益、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在语文课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能够使学生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稍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然而,引导不好,形式上的合作就会失去意义,误时、误事,徒劳无功。
因此,培育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就成了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
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极其有限,在培育学习小组时,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组间成员水平均衡”分组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自已,开始“乱说”、“乱动”起来。
究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
因此,我在我班组建了10个学习小组,小组间成员的水平应相对均衡搭配,他们的研讨速度、探索水平大体保持一致。
这样也保证了组内各个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互补,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小组间成员水平相对均衡,又为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一起点和同一水平上公平、合理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给小组成员“编号”的原则。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我按小组成员不同的水平,给他们编号。
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要有目的地向全班同学表明:请每一组的某号同学代表你们组发言,请大家齐心协力帮助他整理探究的内容,为他的发言做好准备。
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原则。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在成立小组时就指导小组成员分好了工。
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学习的模式,这时两人小组比较合适。
两、三个月后,再将班上同学分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并给每一个小组成员作以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分题员,负责对“自学提示”上出示的问题在小组成员内进行分工;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综合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还有两名补充员,对小组成员的汇报展示有不完整的地方做以补充。
每次合作时,同学们都能各尽其责,不用担心谁在里面无事可做,谁在里面“唯我独行”了。
二、培养习惯与技巧,促进合作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集体性的技艺,需要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小组活动只能停留在形式上,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掌握这样的技巧呢?我的做法是从习惯抓起,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巧。
(一)从习惯抓起,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我着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习惯,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就有了保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
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我又在关键处予以指导,学生也就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二)规范学生合作学习行为。
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我组织全体学生共同研制小组合作的规则,按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
如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要一个一个地说,说出自己的见解;别人说过的,尽可能不重复;轻轻地说,不影响别人,只要组内成员能听清楚即可;注意听,听不懂的马上问;整理小组研究成果,准备在班上汇报展示等等。
(三)建立小组合作竞争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评价机制运用得当,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产生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