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知识点详解3、古诗三首一、基础知识1、扩词御yù(防御、抵御、御用)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2、多音字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动脉脉络)mò(含情脉脉、脉脉无言)纤:xiān(纤维纤弱纤细)qiàn(纤夫纤绳)二、作者简介、节日习俗1、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时称“大历十才子”。
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
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如《韩君平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
2、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古从军》等。
3、三首古诗的节日及习俗(背诵★)4、《寒食》节日:寒食节习俗:不能生火做饭,吃冷食。
《迢迢牵牛星》节日:七夕节习俗:拜七姐、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
《十五夜望月》节日:中秋节习俗:赏月。
三、理解古诗寒食(一)词语解释(背诵★)1、寒食:寒食节,每年冬至以后的第105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1—2天为寒食节。
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也叫“禁烟节”“冷节”。
2、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3、飞花:柳絮、落花随风飞舞。
4、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取的新火是榆柳之火。
5、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6、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7、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二)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权贵豪门的府第飘散开。
(三)中心(背诵★)《寒食》诗人描绘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充分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
这是一首讽刺诗。
(四)诗句赏析1、诗中描写白天的诗句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描写夜晚的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背诵★)2、这首诗中写景的两句诗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飞”“斜”,明写花、柳,暗写风,与“东风”相呼应。
“无处不飞花”,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一个“飞”字,写出了落花在春风中的动态美,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背诵★)3、描写夜晚的诗句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背诵★)4.《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迢迢牵牛星(一)词语解释(背诵★)1、迢迢:遥远。
2、皎皎:明亮的样子。
3、河汉女:诗中指织女星。
河汉,指银河。
4、纤纤:纤细柔长的样子。
5、擢:伸出,抽出。
6、素:白皙的。
7、札札:象声词,织机发出的响声。
8、弄:抚弄、摆弄。
9、机杼:织机的梭子。
10、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11、零:落下。
12、盈盈:形容清澈。
13、相去:相离,相隔。
去,离。
14、复几许:又能有多远。
15、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二)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一整幅布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银河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三)中心:(背诵★)《迢迢牵牛星》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夫妇之间的离情别意。
(或者表达一种相思而不可得的愁绪)《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作者不详,写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
(四)诗句赏析1、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两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描绘织女的姿态美,突出勤劳形象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背诵★)2、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好处如下:①叠词都用在句首,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②叠词的运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种种情态,让人浮想联翩。
③运用叠字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
(背诵★)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写牵牛曰"迢迢",写织女曰"皎皎"。
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和河边苦苦等待的女子。
4、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织女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如“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
这样生动细腻的描写,把织女这样一个寂寥、愁闷的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背诵★)5、“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两句诗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思念。
“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使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6、可不可以将“河汉女”换成“织女星”,为什么?答:不能。
一是避免了文章的重复;二是此句承上启下,转入下文对织女的描述,由物转人十五夜望月(一)词语解释(背诵★)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栖:休息。
3、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4、冷露:秋天的露水。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二)诗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
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家?(三)中心:(背诵★)这首诗描写了中秋望月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朋友思念家乡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四)诗句赏析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写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独想到天下人的孤独,因自己的怀人之悄想到天下人的怀人之情,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用一种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却偏偏说“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含蓄悠远。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
3、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背诵★)答: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4.《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答: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四、课外积累1、表达游子思乡的诗句(背诵★两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三首.其二》4、描写我国传统习俗的古诗:(背诵★)(1)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3)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5、春联:(1)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2)爆竹传笑语,腊梅吐幽香。
(3)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4)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