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PPT课件
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黄河有英雄的气魄,表现出了我们民族伟 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二思: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什么? 诗人站在高山上看到了:近处的“金涛澎湃/掀起
万丈狂澜”;全景式的“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纵向的“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横向的“把中 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3.三析:诗人“颂”了黄河哪些方面?
民族 2.填句:它表现出我们____________ 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理解,判断正误。 (1)黄河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 ) (2)歌颂黄河就是为了歌颂我们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 )
二、望黄河:气势宏伟
1.气势之汹涌:补充句子
民族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你写出一句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___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___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__
17 黄河颂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结合语言环境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理解黄河所
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方面
的著作。。 主要作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
问题》《屈原》《黄河大合唱》等。
相关资料
黄河 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
75万多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
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呈“几”字形。自 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等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
朗读。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用豪迈的诗句,赞美了雄奇壮丽的 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请你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
点拨:这首诗歌以气势取胜。朗诵时必须激起内心的感情,产生国 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产生热血沸腾、壮
怀激烈的情感,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感情地诵读。第一、二节是朗诵
体会每一层次的意思,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
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参考答案: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点
明黄河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写黄河的地理优势;最
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哺育众生。
一、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1.选择:朗诵词以“朋友!”起头,这是( B ) A.演讲的称呼 B.呼告的手法
17 黄河颂
助读资料
字词精讲
初读感知
当堂检测
1、积累词语,掌握“巅、劈、气魄、狂澜、浊流、宛 转、屏障、哺育、榜样、浩浩荡荡、澎湃、九曲连环” 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有关黄河的知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理清诗歌的层次。
走近作者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 光年,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他一生笔耕不辍,每天记日记,阅读
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句是点题句,交代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 而又坚强。 点题句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这句是抒情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黄河的赞美。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望”字统领这一小节。“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 又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先是近镜头特写,然后是俯瞰全景的总 写,再是描写黄河的流向,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词,以朋友的角度叙说,所以语调要平稳、亲切;第三、四节是 “颂”的阶段,语调要高扬,声音要高亢,富有沧桑感,充满赞美 和骄傲的语气。
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 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并用相应 的感情朗读出来。用我们领悟到的方法,学习 歌词部分。
示例: 是摇篮,舒缓深沉 是屏障,坚强有力 是臂膀,高亢激昂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反复、象征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句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对黄河的赞美。整首诗采用象征的
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 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保卫祖国。
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重点) 2.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理解课文。
串珠问题: 1.“朗诵词”中诗人告诉我们向着黄河唱出赞歌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望”到了什么? 3.诗人“颂”了黄河哪些方面? 4.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写了黄河,实际上写什么?
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
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
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朗读参考: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思考与交流。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点拨:这首歌词赞颂黄河的内容在第4节,以“啊,黄河!”反 复出现的方式,把歌颂黄河分成了三个层次。细读这部分,仔细
河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它是中华文明最主要
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在黄河下游形成的 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是中国的粮仓。
易读错字
bǔ
pài
zī
哺育
zhuó
澎湃
qū
滋长
bì
浊流
九曲连环 臂膀
多音字
曲
qū(曲折)
qǔ(钢琴曲 )
屏
píng(屏障
bǐng(屏除
屏幕)
屏气)
理解词语
摇篮:可摇动的婴儿卧具。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发源地。 造句: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造句:燕山山脉是北京的天然屏障,许多风沙被 它阻挡在外。 体魄:体格和精力。 造句:我们从小就要练就一副健康的体魄,因为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诗人为什么要赞颂黄河?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赞颂黄河实际 上就是赞颂中华民族,希望人民像黄河一样坚强,以 英雄的气概保卫祖国。
串珠问题: 1.一读:“朗诵词”中诗人告诉我们向着黄河唱出赞歌
质疑再探: 夲诗歌朗诵词的开篇以:“啊,朋 友”,称读者为朋友,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呼告”的手法, 直接成读者为朋友、作用是: 加强了词句的感染力,使情感 更加真切。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 “歌颂”。歌颂了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 表达了要学习黄河的伟大精神。从黄河的历史 贡献、地理优势颂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升华 了主题。
3.理解,判断正误。
(1)“摇篮”是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
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中 华儿女。( √ ) (2)“屏障”是说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 河的伟大坚强,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
( √ )
(3)“臂膀”指的是黄河两岸的土地。( × )
1.按原文填空。
万丈狂澜 金涛澎湃,掀起__________________ 。 2.气势之迂回:补充句子 九曲连环 浊流宛转,结成__________________ 。 3.纵看黄河之长:补充句子 昆仑山下 ,奔向____________ 黄海之边 。 从____________ 4.横看黄河之广:补充句子 南北两面 把中原大地劈成__________________ 。
1、听课文配乐朗诵。 要求: 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 关键处做标注。 提示:a 、哪些地方停顿、 b 、哪些词语重音、 c 、用了怎样的语气? d 、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 什么?
默读第二部分,根据提示划出层次: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绘黄河(我站在· · · · · · 南北两面) 颂黄河 (啊!黄河· · · · · · 发扬滋长) 抒壮志 (我们祖国· · · · · 伟大坚强)
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推荐阅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
光未然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
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
的动脉。黄河流程约5 500 千米,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
千米,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
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
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
一、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 是关键?
“颂”是歌颂,赞颂的意思。是题眼。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 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 和作用是什么?
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 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他提 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 民族精神。
理解词语
哺育: 喂养,后比喻培养。
造句:祖国和人民哺育了我们,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 人民。 滋长: 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虽然我们有了不错的成绩,但不能滋长骄傲的情绪。 浩浩荡荡: 水势壮阔的样子。形容气势壮大,规模宏大。
造句:滚滚黄河水浩浩荡荡奔向远方。
万丈狂澜: 形容极高的、巨大的波澜。 造句:狂风劲吹,大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
三、颂黄河:伟大贡献 1.补充句子。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1)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民族的屏障 (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____________________ 。 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3)我们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