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化作业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1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
它突出反映了( )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A.城市繁荣与商业发展紧密联系B.汉代画像砖多取材于集市贸易C.商业发展以城市的繁荣为基础D.汉代集市贸易发展到较高水平解析:A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和图片中的情景不符;B项表述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项颠倒了商业发展与城市繁荣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D2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
当时,该“商人”可以进行的活动有( )A.在当地会馆居住B.到草市收购瓷器C.与徽商进行交易D.用交子购买货物解析:唐代草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故B项符合题意;交子是北宋时的纸币,会馆、徽商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3唐朝后期,都城长安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这一记载说明(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B.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C.繁荣的商业中心开始出现D.崇仁坊属于常设的商业区解析:“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等信息,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题干材料情况不符,C项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答案:A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从材料中的“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可知,清朝前期扬州出现很多商人用钱买官的现象,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选B项。
答案:B5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论文。
该论文的子标题不可能包括( )A.庙会集市的空前繁荣B.都城开封的街市店铺C.著名商帮的迅速兴起D.草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解析:商帮的开始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与宋代的商业发展情况不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所述现象均与宋代的商业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C6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解析:“当街”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D 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D7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会馆出现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是“集商经营交易”的重要场所,但不属于“地方商业中心”,故B项表述错误;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相符。
答案:B8下图是我国古代画坛上的一幅著名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苏州怀胥桥商市的一幕场景。
它直接有助于我们研究( )清代《盛世滋生图》A.商业交换的起源B.商业都会的崛起C.庙会集市的萌芽D.民间集市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清代商业都会的发展状况,解答的关键是采用图文互证的方式明确题干材料中所说的“作品”是清代徐扬的《盛世滋生图》。
A项发生在中国远古时代,C项中的“庙会集市”在宋代已经相当成熟,D项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风雨晚潮急,鱼虾晓市腥。
平生诵佳句,今见海冥冥。
——(宋)陈知柔《次海上长亭村》材料二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1909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言论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材料二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的认识有哪些异同?解析:第(1)问可结合材料一中“早市者,复起开张”等信息,从商业活动的时间、饮食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相同点”可依据材料二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等信息进行说明,“不同点”需要联系材料二中“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等信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1)主要特点: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2)共同点:宋朝发生商业革命。
区别:前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1)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原因。
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来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
并且主动进行查阅和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比较以验证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新课导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范蠡(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
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
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
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讲授新课: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原始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商人”一词由来)3.西周: 商业由官府控制。
4.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5.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6.西汉:“开关梁”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7.隋唐:城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有些发展成市镇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海外贸易空前兴盛。
知识拓展;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对外贸易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刺激了沿海商埠城市的兴起和繁盛。
到汉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国度,而是世界交通网络的东方中心。
(1)丝绸之路形成:“张骞凿空”——基础设西域都护(2)陶瓷之路(海上丝路)◎思考:为什么唐代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战乱;经济重心南移;航海技术的提高……8.宋元: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经济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路。
9.明清: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知识链接: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
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
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过渡:(思考)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答: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知识链接: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一)“市”的发展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知识链接:市、草市、夜市、晓市市:城市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晓市,也称小市,就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到了天明,市场就散了。
3.南北朝: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还有定期庙会集市;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城市(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