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费怎样阅读的文学名著

免费怎样阅读的文学名著

怎样阅读文学名著黑龙中学余建立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的“只教一”的观念,应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课本只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的目光既要盯着教科书,又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中外文学名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精品。

它以深刻的社会意义、思想意义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此算来,整个初中阶段文学名著阅读量将达十部之多,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把阅读文学名著摆在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位置,那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开展阅读文学名著活动,提高文学名著的阅读质量,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培养兴趣:兴趣是冷言冷语的导向,读书的兴趣需要培养。

作为教师,必须在开展阅读名著活动伊始,务必向学生讲清开展阅读名著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阅读名著对于成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兴趣,正如英国科学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说的那样:书籍指引我们渡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人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只有激发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读书,乐于读书。

二、精于选择: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浩如烟海,并不是所有的中外文学名著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加上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最好选择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都好的作品,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

除此之外,还要分清哪些书需要精读,哪些书需要泛读。

正如培根说的:“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要中。

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

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

所以有的书只需要泛读,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三、注重指导:面对知识的海洋,怎样读书效率高,收获大,已经成为一门学问。

在阅读名著活动中,教师就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简介几种读书方法:(一)浏览:就是知其大概,无须深入钻研。

一本书是好是坏,你喜欢不喜欢,是否值得认真一读,首先要浏览一下,看看书的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插图,这样可以大体了解书的内容和特色。

浏览,可以广闻博识;(二)略读: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书籍好比仪器,有些只须浅尝,有此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细细品味”。

要博览群书,自然不可能句句推敲,只需要略读全文,了解大意就够了;(三)精读:就是认真。

精细地阅读。

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读书法是:“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会。

”意思是说:对于记载事情的书必定掌握住它的要领导;对于阐述道理的好书必定探索出它的主旨。

精读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名著名篇。

(四)质疑:我国宋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这是读书经验之谈。

读书贵在有疑,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这样的才能真正深入,领会,学有所得。

(五)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完一篇名著,要求学生不妨将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以及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抄在笔记本上,并形成习惯,长期坚持。

这样不仅积累了词汇,巩固了阅读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

高中生如何阅读文学名著英国的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文学名著更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营养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如散文大家刘白羽所说,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

高中生如果能广泛认真地阅读文学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获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我们应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一、读什么?建议同学们读《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20种读物:《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雷特》《堂吉坷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这些读物不可能一个学期读完,应制定一个恰当的阅读计划,分段推进。

二、读的目的是什么?其一,为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而读。

阅读名著是课堂学习之外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一大手段。

其二,为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而读。

阅读名著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到不同作家在选材、构思、立意方面的不同之处。

其三,为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而读。

不同的名著有不同的特点,作家驾驭文字的方式,布局谋篇的手法各不相同,阅读名著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

经常阅读名著的同学在选材、构思、立意、语言等方面都会比别人高出一筹。

三、读的方法有哪些?1.标注式。

在读的基础上,碰到有不理解或自己特别欣赏的地方,及时在文本中画出。

人们习惯用的符号有以下几种:“……”着重号。

点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的词句下面。

“口”方框。

画出文章中的生字,难词。

“——”直线。

画出文章中的难句。

“~~~”波浪线也叫曲线。

画在文章中精辟的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填补号。

用在文章语句中表达不完满,需要作一些填补的地方。

不管你用什么圈点符号,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什么方面的意思要始终一致。

二是所读的书必须是自己的,不然把别人的书画得很乱,是不礼貌的。

2.笔记式。

做读书笔记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卡片式笔记,将摘记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

二是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其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三是是读后感式笔记,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

做读书笔记很重要,因此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非浅。

读书笔记是阅读的重要辅助手段,无论是理论上的研究,还是实践中的运用,都证明了阅读时做笔记要比不做笔记效果好得多。

读书笔记是科学地读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评点式。

评点,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就是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文顶端和旁边及边缘空隙处,对文中的一部分用简短的文字给一扼要的评价和提示。

评点阅读对提高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大有好处。

评点有三种方式。

其一是旁批,即在正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提示。

如:他那些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旁批:“一”字传神)其二是行批,即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对文章的某一点或某一部分进行简单的评点。

例如:“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多……”我的话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行批:写出了自己的矛盾的心理。

)其三是眉批,即在标画的基础上,在书页的天头或地脚处写上简单的心得、体会、评语或疑问等的笔记方式。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规定:“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其目标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初中生阅读量不少于400多万字,每学期不少于读2部名著。

但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普遍疏于阅读,知识面狭窄。

去年曾有人对50所中学的10000多名初中生进行中华文化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完全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占6.4%,读过与现行教材内容相关的10种经典选本的占4.9%。

从这一惊人的数字可见当前的青少年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以至出现口头语言的奇腔怪调,书面语言上的支离破碎的语法,以及杂乱无章的行文等严峻的语言文化现象。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觉得倡导学生主动品读名著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一)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研究资料表明,学习兴趣与个人的学习目的有密切关系。

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明确目标的人,学习兴趣浓厚而水平高。

因此,我们应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知识经济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对于知识技术的价值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科学、有效地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规定初中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0万字;旨在让学生遨游在书的海洋里。

因为书籍会向他们展示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它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另一方面学生仅靠课本的文章获得知识,是极其有限的。

这一点必须让学生明确。

学生如果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他对阅读即使不感兴趣,但由于学习目的的要求,也会对阅读产生间接的兴趣。

这是促使学生阅读的基础。

(二)采用间接法和诱导法,充分利用个人已有兴趣的迁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关注学生感兴趣、乐接受、易理解的生活热点现象,以此为切入点,诱导学生“移情别恋”自主地阅读有关书籍,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认知需求。

享受阅读名著的快乐。

例如可以针对从学生热衷的影视、音像文化入手,如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去探求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利用学校广播,每天播放张悦楷播讲的《三国演义》,每到精彩处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真让学生“恨之入骨”,由此吸引大批学生阅读原著,先睹为快。

针对学生痴迷打游戏机,可利用网络游戏引导他们去解读中国的、世界的名著知识。

我班上的一批游戏机迷,常因打机,通宵玩游戏而不完成作业,上课打瞌睡,甚至旷课。

为此,我曾头疼不已,后来,我让班上的游戏机迷举办“网络游戏《西游记》与《西游记》的异同”的活动。

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游戏迷为找资料变成了书虫,总往图书馆里钻,有的变成了网虫,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资料丰富而充实。

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

活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甚至自发的接着举办了“网络游戏《红楼续梦》与《红楼梦》的异同”的活动,学生说起名著知识滔滔不绝,分享着读书的快乐。

(三)利用悬念法,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内容有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课程内容综合化,便于老师在教学中联系课外读物造成悬念,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阅读的兴趣。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