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1.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外在滑稽的喜剧性与内在矛盾的悲剧性(1)典型形象:①矛盾复杂。
一心匡正社会,小说当现实。
无视时代抱不平,“最讲道德、最有理性的疯子”。
②维护正义甘愿牺牲的勇士。
痛恨专制残暴,同情劳苦大众,向往自由,保护权利尊严。
见义勇为。
“一切东西都平等”善良幽默可亲渊博。
③理想主义化身。
执著于理想化骑士道,不怕议论讥笑侮辱打击。
碰壁却越战越勇。
人文悲剧。
④悲剧性人物。
迂腐固执、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想入非非,丧失理性对现实感觉判断,荒唐卤莽,不吸取教训,碰壁后害人害己。
(2)人物形象的喜剧性错位:①喜剧是一种凸显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②矛盾即喜剧主体采取行动的外部形式与内在精神间的矛盾,导致主体目的与手段间错位,行为动机与结果悖反③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通过四个矛盾的设置,表现了喜剧性的错位效果:一是梦幻中的时代/现实世界;二是主观任意幻想/企图实现幻想的方式;三是梦想中贵族骑士/现实中破落绅士;四是年轻骁勇游侠骑士/年老赢弱乡绅(3)悲喜交融的内在崇高性:①滑稽与崇高、喜剧性与悲剧性矛盾统一:滑稽的喜剧性(外在的滑稽)——表现在人物的形象、行动、语言、思维方式等等;崇高的悲剧性(内在的崇高)——表现在人物的理想主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不惜性命等性格特点②痴迷的幻想家和清醒的智者的矛盾组合:即“心灵与现实的脱节”——学识渊博、谈吐不凡、向往黄金时代和反对自由与奴役、清廉公正爱民的政治理想。
2.《失乐园》的艺术成就:(1)《失乐园》创作于1667年,长一万九千余行,共12卷,题材来源于《圣经》中的《创世纪》和《启示录》。
(2)谋篇布局:史诗采用倒叙手法,结构宏大、场面雄伟,人物超凡脱俗,讽喻隐秘巧妙,音调铿锵有力,艺术炉火纯青;史诗共分两条情节线索:一是大天使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二是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违反禁令,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线索交叉于撒旦引诱夏娃吃禁果的第九章。
(3)艺术形式:①回归荷马、维吉尔以至但丁的传统,以史诗形式进行创作;也避开欧洲当时盛行的骑士文学,从《旧约全书》短短的开篇“创世纪”中取材,铺陈推衍。
②整部史诗处处高潮迭起,充满戏剧化的张力,描绘了奇瑰的想象和宏伟的气势。
许多独白或是对白,或气势磅礴,或慷慨激昂,或巧言令色极尽谄媚之能事,或探索人物心理入木三分。
同时作者也善于用雄浑洪亮的音调和节奏来配合诗歌意境的传达。
(4)内容的独创:①希腊罗马史诗题材都是战争或历险大场面,众多人物和曲折情节,《失乐园》除开头地狱反叛天使外,既无轰轰烈烈行动,也无众多人物。
有意打破传统,创作“在散文和韵文里迄无前例”的人之精神的伟大史诗,而不是赞颂肉体行动和英雄业绩的史诗。
②对弥尔顿来说,忍耐顺从谦卑才是道德力量崇高美德,远比战争历险英雄业绩更值得写史诗。
(5)思想主题:①善与恶的矛盾、知识与自由的困惑、乐园的幻想与对乐园的不断追求……这类意义深刻的哲学和宗教问题才是这部史诗作品的核心,也正是这些问题使这部史诗能超越某一时代之历史和政治,具有永恒的哲理之魅力。
②撒旦反抗斗争失败后的愁情和亚当夫妇被判罪后的愁绪,都流露出英国人民和诗人自己的苦闷。
在弥尔顿看来,神话、传说、历史都一样表现时代的精神,英国十七世纪革命精神和历史上一切变革时代都有相通之处。
《失乐园》既是借用神话题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历史记录和反思,也是用宗教意象对人类本性,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命运所作的象征性表述。
它表现的是人类从漂泊过渡到安息的情景,描绘的是一个对现时与未来、个体与群体都有意义的模式。
(6)人物形象:①撒旦:弥尔顿认为撒旦是野心和堕落的象征,野心和骄矜导致他反叛了上帝,最终受到惩罚,变形为蛇。
但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志士的弥尔顿在描写撒旦的时候,又情不自禁地把反抗的激情赋予了他,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宏伟的气势。
即使在地狱的火海中也毫不屈服。
在弥尔顿笔下,一个桀骜不驯的反叛者形象跃然纸上,而借助于它,诗人抒发了自己与封建势力坚持斗争的决心。
浪漫主义诗人如布莱克和雪莱等对这一“恶魔式英雄”推崇备至。
但当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撒旦形象的崇高美消失了:a.外表从伟岸天使军统领变卑鄙窥视者,丑陋蟾蜍、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苦灰。
b.内在本质从敢向万能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不敢直接向上帝复仇而伤害两个弱小生灵的懦夫。
外表变化是本质堕落的反映。
C.真正堕落不是反叛上帝,而在引诱人类犯罪毁灭。
前两卷大天使叛逆展现英雄气概,实施罪恶计划成功后,形象才变丑恶。
体现真正的忠诚与真正的堕落都在自由意志下完成。
②通过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线索,弥尔顿试图说明人类不幸的根源在于意志不坚定,理智盲从于感情冲动,过分的欲求导致道德的堕落。
在受到上帝惩罚后,亚当和夏娃才知道人生的苦恼,产生了种种哲学思想,携手踏上漫长的旅途。
弥尔顿认为,人的自制和自强将使人类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3.《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形象:“一个消极的本质”,代表否定的力量(1)靡非斯特的具体形象:①他不认识人类里有一种积极的力量,也就是幽灵的力量,对于不可能的事物的追求。
所谓宇宙和人生中的伟大,他都不能理会。
高尚的努力、纯洁的爱、创造的事业,在他狭窄的眼光里都没有意义。
②他赞颂黑暗。
闯进浮士德的书斋时,浮士德问他叫做什么,他自称是黑暗的一部分。
黑暗是母亲,黑暗生出光来,光不应该骄傲地争夺黑暗的地位。
③他不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义,他认为哲学是虚无主义。
把一切看得毫无意义,只发现"空"和"无"。
一再声明他是"否定的精神",处处代表虚无,和他所看不起的"有"作对。
因为万事归终都要灭亡,倒不如根本不曾有过。
④靡非斯特既然是个虚无主义者,他就不大容易理解"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道理。
他说,向上也好,堕落也好,都是一样,他看什么都是"差不多"。
为了目的,不择手段。
⑤靡非斯特自以为看透了世情,对于世事也非常冷淡,没有感伤,没有热情,与浮士德形成鲜明对照。
浮士德说他冷酷而僭妄,葛泪欣说他总是嘲讽地望着人。
他冷淡无情,不能爱一个人。
冷静无情的性格,使他对人生往往有极锐利的批评。
聪明、幽默、善于调侃,作者利用靡非斯特的口吻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⑥靡非斯特的否定性格源于片面的理智。
这是歌德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启蒙运动的思考。
十八世纪这个崇尚理智的时代积极方面是把人从阻碍进步的错误观念里解放出来,建设健全朴质的人生。
但另一面却把热情与理解摒除在范围以外,否定精神发展,幽灵力量在心内窒息。
(2)靡非斯特在作品中的意义:①是浮士德性格和行为的试探者,代表着否定性格和消极力量,是与肯定和真理对立统一的形象。
②靡非斯特是浮士德自身“气质的一部分”,代表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另一种类型,即对生活持着虚无主义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
浮士德通过与自我搏斗,奋斗者的性格战胜虚无者,最终与魔鬼断了缘,但内心更加明朗,体验到“智慧的最后的结论”③魔鬼无形中满足了上帝的希望,陪伴浮士德一生,刺激他,使他更为努力,不曾疲怠。
同时也应验魔鬼向浮士德介绍自己时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我是那力量的一部分,/它永远愿望恶而永远创造了善。
4.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艺术特色:(1)戏剧化策略:①提供舞台,将生活场景戏剧化,以塑造人物。
如在费瑟尔斯通先生卧室,弥留之际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和出人意料结局带来情感上的洗礼。
②擅长通过戏剧化场景,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避免人物塑造简单化和类型化,塑造"圆型"多元的人物性格。
(2)"插话"策略:首先,更清楚地揭示了人物关系,使人物性格更鲜明:“男人和女人在判断自身的问题时往往会犯下可悲的错误;他们把自己含混不清的,骚动不安的欲念有时当作天分,有时当作宗教,有时当作轰轰烈烈的爱情。
”其次,进一步展开故事前,使对故事发展方向有所觉察,更好了解人物关系本质。
如费瑟尔斯通先生宣读遗嘱前,想到诺亚方舟中的动物的场面。
再者,了解人物的性格成因,增加人物性格的可信度。
“不少人在年幼时被毫无防备地抛入各种坎坷之中,自己勉强挣扎着寻找‘立足之地’,而他们的长辈们却在忙自己的事情。
”(3)描写策略:塑造了所有小说中最美丽最高尚的女主人公:多萝茜有一种美仿佛会因朴素的衣着而更加光彩照人.即使她穿着意大利画家眼中的圣母玛利亚穿的那种平淡无奇的上衣,她的皓腕和玉手也会显得美不胜收.她的身材,姿态和轮廓皆因衣着朴素而更显优雅,高贵.和小地方大红大紫的时尚相比,她就像当代报纸上的一段《圣经》引言或某位古典诗人的一段诗文一样清雅,朴实多萝茜能大段地背诵帕斯科的《随想录》和吉罗姆·泰勒的宗教著作.她以基督教的思想关照人类的命运,觉得女性在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上下功夫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她认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又注重穿着打扮又关注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世界.她的内心装满了理论,她天性渴望高深莫测的理念,当然也包括在提普敦教区她的行为准则.她追求事物的强度和崇高,万事万物只要具备这两个特点,她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追寻;她甚至会为之献身……(4)话语策略:首先语体风格不同,不同人物讲话的语气、姿态、动作各异,衬托出他们鲜明的性格。
其次,不同的话语内容反映说话者思想观念,生活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人物的话语差异还表现在对语境的适应性方面。
话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有赖于说话者能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并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自己的语体和话语内容。
如多萝茜在各种语境都试图避开世俗话题,拒绝使用"平凡"的词藻,导致不少交际停滞。
这种对语境的极端不适应巧妙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幼稚,偏激和失衡的协调能力。
5.《远大前程》的艺术成就:(1)思想主题:①抛弃廉价的乐观主义结局,更加鲜明地反映对英国社会的失望情绪。
②小说带有明显的讽刺意义,主题并非仅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
皮普生活在姐姐家里,生活艰苦,理想是当一名像姐夫一样的铁匠,他没有想过要当上等人。
后来之所以想当上等人是因为环境的改变。
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是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
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
(2)结构严谨: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人物、线索、情节多,各种元素相互渗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形象突出。
主要人物的活动组成了贯穿全文的条条线索,如匹普的成长经历、财产来源、感情生活等,这些线索有机交织在一起。
随情节展开,谜团一个个被揭露,布局精美,结构严谨。
(3)人物对比:紧紧抓住匹普想当“上等人”最后又跌下来这条中心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没有同主线游离的人事,且人物间都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