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觉

痛觉

1
痛觉的形成
定义、特点;致痛物质;感受器、传入纤维;投射区
2
3 4
痛觉的分类
躯体痛;内脏痛
痛觉的传导机制
浅感觉传导通路
痛觉的意义
应激反应
痛觉的形成
定义、特点;致痛物质;感受器、传入纤维;投射区
痛觉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
痛觉感受器不存在适宜刺激,任何形式
感觉和情感性体验,而引起痛觉的组
织损伤可为实际存在的或潜在的
↓ 大部分终止于脑干网状结构、中脑→中间神经纤维多极转换→丘脑 内侧核群等结构
与慢痛时所随的强烈的情绪反应和
内脏活动密切相关
脊-颈束
外周神经纤维→脊髓后角Ⅳ、Ⅴ层→外侧索背内侧上行→脊髓第1、2颈节外侧
颈核→对侧的内侧丘系投射→VPL及内侧膝状体大细胞区换元投射→大脑皮质
第二躯体感觉区
动物中被认为是传导痛觉信息的主要
和躯体痛相似,由躯体神 经传入
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 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由于其体表放射部位较固定,因而 在临床上常提示某种疾病的发生
牵涉痛往往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 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心脏缺血时左肩、左上臂痛;阑尾 炎发作时上腹部或脐周痛
痛觉的传导机制
浅感觉传导通路
1
其他反应
较少,疼得厉害没准会哭
可伴有恶心、出汗和血压 改变等自主神经反应
产生原因
常由机械牵拉、痉挛、缺血和炎症等刺激所致
定位不明确(最主要)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 (渐进性增强的慢痛)
中空内脏器官对扩张与牵拉 敏感,对切割和烧灼不敏感
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
内脏疾患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受 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也可经固有束上行投射至大脑皮层
传入途径分散,使内脏痛是弥漫 的
痛觉的意义
应激反应
生理警告: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即将出现损伤,
A
并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引起一系列防御反应,避免 损伤 精神折磨:长期疼痛会成为精神折磨,影响生命 活动,无积极意义 心理警告:恐惧的信息或求助信号。也可能是焦
B
C
虑、抑郁症状。依旧具有诊治意义,需与组织损 伤痛分开。
三叉神经传导
三叉神经传入纤维→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换元→越过对侧组 成三叉丘系→投射至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处
大部分神经纤维→脊髓后角换元→沿同/对侧脊髓前处侧索上行→伴行
交感、副交感神经传导
脊髓丘脑束至VPM→投射至大脑皮层 面、舌咽、迷走神经→延髓孤束核→网状结构换元→丘脑、丘脑下部投
躯干、四肢痛觉通路
2
头面部痛觉通路
3
内脏痛觉通路
新脊-丘束
外周神经纤维→脊髓后角换元→中央管前交叉至对侧前外侧索→脊 髓丘脑侧束外侧部→VPL投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处
种系发生出现较晚
与快痛形成有关
具有精确定位分析能力
外周神经→脊髓内交叉→脊髓丘脑侧束内侧部上行→小部分直达丘脑内侧核群
脊-网-丘束
通路
后索-内侧丘系
外周的A类神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薄束、楔束上行→脑干 下部与薄束核、楔束核发生突触关系→内侧丘系→对侧丘脑VPL
辨别精细触觉、运动觉、位置觉
不是传导通路,但可能参与痛觉 的中枢整合过程
脊髓固有束
C类神经纤维→脊髓后角换元→沿固有束上行
既是多突触传递,又有反复双侧 交叉
传递伤害性冲动 与慢痛的情绪反应有关
慢痛主要投射到扣带回
其它痛觉纤维经非特异投射系统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痛觉的分类
躯体痛;内脏痛
躯体痛可分为体表痛和深部痛 分类 发生部位 体表痛 发生在体表 深部痛 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 关节、骨膜、肌腱、韧带 和肌肉等处的痛感 一般只有慢痛 定位不清楚
特点
一般快痛与慢痛同时存在 定位清楚
(机械、温度、化学)的刺激只要达到
对机体伤害的程度均可使痛觉感受器兴 奋。
体内外能引起疼痛的化学物质成为 致痛物质
钾离子,氢离子,5-羟色胺,缓激肽, 前列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P物质等
机械伤害性感受器,机械温度伤害性
Aδ 有髓纤维(快痛)和C类无 髓纤维(慢痛)
感受器,多觉型伤害性感受器
快痛主要经特异投射系统到达 大脑皮层的第一和第二感觉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