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病人术后的健康教育其恶性程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胃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度相对于中老年患者往往更为突出,应予以高度重视。
由于胃癌在我国极为常见,危害但总的趋势是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青年人所患的胃癌,性大,有关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胃部疾病等有关。
当患有胃癌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也就是把一些局部的肿瘤切除掉,所以患者的胃部会变的小一些。
这个时候就对手术后的饮食要求非常的重要,今天这这里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下胃癌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在胃切除术后,通常应禁食禁饮,24小时~48小时后一般情况良好,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才可给予少量的温开水或葡萄糖饮料。
如无不适,次日可给少量清淡流食,如米汤、菜汤、稀藕粉、淡果子水等,但不能吃蔗糖、牛奶及豆浆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产生腹胀。
第四日可仍用流食,但在流食的基础上加用甜牛奶、甜豆浆等。
第五日可用少渣半流食,例如可选择大米粥、碎肉蕃茄汁烩豆腐、馄饨、内末蕃茄汁或菜汁烩挂面、面包、蛋糕、牛奶、豆浆等。
第九日可改用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无刺激性、质软一日五餐的胃病饮食。
若进食后有恶心、腹胀等不适,则应减少或停止饮食。
待症状消失之后,病情好转,再开始进食。
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1. 处理好饮食与化疗药物作用高峰时间的关系,避免在药物作用的高峰期进食。
2. 少食多餐,应吃易消化、高营养的流汁食物,每日分五餐进食为宜。
忌食刺激性、油炸、薰烤和变质的食物。
3. 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
4. 喝酸牛奶,酸牛乳中含有乳酸菌能有效地抑制寄生在胃肠道里的致病微生物繁殖生长,减少发病机会;还能维持菌群平衡,防止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毒物堆积。
5. 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饮食,多吃新鲜的黄绿色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要兼顾,不能相互取代,品种要多样化,每天最好有五种以上。
6. 勿进食太过粗糙、坚硬、辛辣及太烫的食物。
7. 食物的性状要稀软易消化,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充足的热能。
即使有呕吐,也要坚持进食,必要时可通过输液补充能量。
8. 必须戒烟、酒。
9. 必须给予充足的营养和丰富的维生素,以补气生血。
属阴虚者宜清补,常用食品有山药、桂圆、莲子、木耳、香菇、百合、冰糖、藕、豆腐、蜂蜜、绿豆、鸭、甲鱼、蚌肉,牛乳、薏苡仁、大枣、糯米等。
胃癌的治疗是非常缓慢的,而且不是很容易治疗。
所以,当出现了胃癌等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尽早到医院听从医生的安排,医生嘱咐不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做。
而哪些食物能吃,哪些食物不能吃,也要听医生的话,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胃癌的治疗。
食道癌病人的健康教育目前,食道癌已经成为人类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50岁以上的在发病者中占80%,但是近年来,食道癌的发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35岁以下的青年人患病明显增多,占发病总人数的30%。
病因1.食管粘膜的损伤:长期喜进烫食、粗食,饮浓茶,多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引起食管粘膜损伤、引起食管粘膜增生间变。
吸烟、饮烈性酒与食管癌发病有一定关系。
各种长期不愈的食管炎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
2.霉菌致癌因素:用霉变食品可以诱发小鼠食管和胃的癌前病变或鳞状上皮癌。
这类霉菌与亚硝胺促癌有协同作用。
3.微量元素和营养不良: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钼的含量低于正常。
摄入动物蛋白不足和维生素缺乏是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饮食的共同特点,但不是一个主导因素。
4.家族聚集现象:食管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与家庭饮食习惯密不可分。
5.亚硝胺类: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发现食用酸菜量和食管癌发病率成正比。
临床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是食道癌的典型症状,也是绝大多数病人就诊时的主要症状,但这却是本病的中晚期表现。
故警惕食道癌的早期症状,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1.吞咽时胸骨后烧灼感、针刺样或牵拉样痛,尤以咽下粗糙、过热或有刺激性食物时为明显。
这种疼痛可间歇反复发作。
2.进食或饮水时,有胸骨后紧缩感或异物附在食管壁上的感觉,或有食物通过缓慢并滞留的感觉。
3.轻度咽下哽噎感,时轻时重,一般不影响进食,多在情绪波动时发生或加重。
这种感觉可自行消失,但时常复发。
4.咽部有干燥和紧缩感,胸骨后闷胀,背部疼痛,不时嗳气等。
诊断1.X线钡餐造影:诊断食道癌最简便、实用而有用的方法。
2.纤维内窥镜检查:是检查上消化道疾病常规的临床诊断、术后随访、疗效观察的可靠方法。
在早期食道癌中,纤维内窥镜的检出率可达85%以上。
3.胸部CT或MRI扫描:对食道癌的分期、切除可能的判断、预后及疗效评估有帮助。
4.食道内镜超声检查:可以比较精确测定病变在食道壁内浸润的深度;可以测量出壁外异常肿大淋巴结;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别病变在食道的壁部位。
5.PET/CT:应用于食管癌术前分期,对诊断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明显的优越性。
治疗1食道癌的手术治疗2只要患者全身状况允许,除有远处转移的Ⅳ期病变外,均应争取手术治疗。
颈段癌多以放疗为主;食管胸中段和上段癌多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食道下端应争取积极手术治疗;食管小细胞癌应以放化疗为主。
3食道癌的放射线治疗除食管瘘、远处转移、明显恶液质、严重的心肺肝疾病外,均可行放疗治疗。
单纯外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平均10%。
3.食道癌的化学治:食管癌对化疗相对敏感,80%以上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全身化疗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选用最有效的方案及最适剂量和疗程,科学合理的与放疗和(或)手术结合才是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的主要途径。
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有DDP、5FU、taxol、gemcitabine、NVB等;此外,近年更引进了不少新药和联合化疗,如irinotecan、针对COX-2的celecoxib、docetaxel和cilatin联合作一线治疗。
4.食道癌动脉灌注化疗多适用于中晚食道癌。
5.食道癌中医药物治疗。
预防1.改善饮食习惯,改良水源、土质等,少吃或不吃含亚硝酸盐过多的食物,如酸菜、泡菜、腌鱼、腌肉、熏肉等。
不吸烟,少饮烈性酒,少吃或不吃过于粗糙、坚硬或太烫的食物;多吃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食物,如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的水果、蔬菜等。
食道癌高发区的居民要适当调整饮食习惯。
2.对食道癌易感人群,应重点预防。
把三代中发生过2例以上食道癌的家庭作为高风险家庭,家庭中40岁以上人员作为高风险人群,要高度警惕。
3.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癌知识。
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如贲门痉挛、食管裂孔疝及食管贲门粘膜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等。
出现早期症状及时检查治疗。
4.开展普查工作,及时发现早期病例,以提高治愈率。
肝癌的健康教育一、疾病概念: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是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很高的一种,位居我国第二的癌症“杀手”,常见于中年男性。
因其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病人早期一般没什么不适,一旦出现症状就诊,往往已属晚期。
故治疗难度大、疗效差,一般发病后生存时间仅6个月,人称“癌中之王”二、病因及发病机理病因:多认为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今年来研究着手于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黄曲霉毒素及其它化学致癌物质。
1、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原发性肝癌者约三分之一有慢性肝炎史。
2、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很高,肝癌伴有肝硬化多为大结节性。
此型肝硬化多属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炎后(坏死后)肝硬化。
肝细胞癌变可能在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发生,即通过肝细胞破坏—增生—异型增生而致癌变。
3、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对大鼠、鸭、豚鼠等动物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换曲霉素B1是肝癌最强的致癌物。
4、其它化学致癌因素动物实验证明,一些化学物如亚硝胺类和偶氮苯类在很多动物中能引起肝癌。
5、寄生虫感染中华分支睾吸虫寄生肝内小胆管,刺激胆管上皮细胞增生,有的可发生癌变,成为胆管细胞癌。
6、其它致病因素遗传因素肝癌有时可出现家族聚集现象,多系共同生活并与血缘关系。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铜、锌,和肝癌的关系值得注意。
三、临床表现1、亚临床肝癌按肝癌的发展可分为:①亚临床前期,指患者无症状与体征,临床难以发现。
②亚临床期,患者仍无症状与体征,瘤体约3~5厘米。
③一旦出现肝癌临床表现,已至中期,此时病情发展很快,不久可出现黄疸、腹水、肺转移以至广泛转移及恶病质的晚期表现,中、晚期共约6个月左右。
肝癌发展至晚期时,瘤体直径已达10厘米左右,难以治愈。
2、中晚期的临床表现①肝区疼痛右上腹疼痛最为常见,为本病的重要症状,疼痛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多呈钝痛或胀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而难以忍受;②肝脏肿大;③血管杂音;④门静脉高压征象肝癌多伴有肝硬化,故常有门脉高压的表现,腹水为晚期表现;⑤黄疸常在晚期出现,多由于癌肿或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⑥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患者常有进行性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⑦伴癌综合症部分患者表现为1)低血糖症2)红细胞增多症3)高钙血症4)其它:尚可出现肝卟啉征;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等;⑧转移灶症状如发生肺、骨、脑、胸腔转移,可产生相应症状。
四、保健指导1、适当休息;2、调解饮食,加强营养。
根据个人喜好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
选择奶、蛋、鱼、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品,在每日膳食中应轮换供应。
可适当选用葡萄糖、蔗糖、蜂蜜、果汁等易于消化的单、双糖类,以增加肝糖原储备。
注意补充酵母、B族维生素。
忌酒精和一切辛辣及刺激性食品,如芹菜、韭菜、红薯、汽水等;3、按时应用抗癌、护肝药;4、定期随诊复查,了解肝功能变化及病情复发情况。
术后还应注意甲胎蛋白追踪检查结果,获注意观察有无肝癌的转移;5、患者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生的治疗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健康教育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30 g/L)、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他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主要特征[1]。
为了提高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4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心理调整,肾病综合征主要是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以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患者一般病史较长,心理负担较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给患者讲解肾病综合征的知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
2、注意控制原发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卧床能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量增加并可避免由于接触引起的交叉感染。
同时为防止长期卧床可能引起的肢体血栓形成,应适当进行床上及床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