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架空线路测量施工工艺DY-1 (1)二、土质坑开挖施工工艺DY-2-1 (3)三、石质坑开挖施工工艺DY-2-2 (7)四、立杆工艺DY-4-1 (11)五、普通拉线安装工艺DY-5-1 (16)六、弓型拉线安装工艺DY-5-2 (19)七、水平拉线安装工艺DY-5-3 (24)八、撑杆安装工艺DY-5-4 (28)九、电力线路导线架设施工工艺DY-7-1 (31)十、杆上变压器安装工艺DY-8-1A (40)十一、越级变台安装工艺DY-8-1B (44)十二、高压电缆冷缩型终端头制作工艺DY-9-4F (48)十三、杆上设备接地施工工艺DY-10-1 (54)架空线路测量工艺一、施工准备2.1、工序流程图图1 架空线路测量工序流程图2.2、操作要领2.2.1、测量准备①检查清点线路测量所用的仪器和工具应齐全,仪器状态良好。
②根据设计提供的电线路纵断面图、平面布置图和地形实际情况,确定线路实际走向,应符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电力施工规范》的规定。
③在设计提出的线路控制点(线路起点、转角点、终点,设备安装点)的桩位上,钉上标桩。
当标桩附近有永久性建筑时,须用皮尺测出二者之间的距离。
若没有时,要设置辅桩,并做好标记。
2.2.2、线路的定测及定杆位关于架空电线路的定测方法,由于路径难易程度的不同,测量方法也不相同。
一般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标杆测量法和仪器测量法。
标杆测量法适用于各种条件的电线路,特别对长大直线及线路转角处用经纬仪测量不易偏离路径,杆位较准且效率高。
下面介绍用仪器对线路定测的步骤:①确定直线段线路中心线。
在线路控制点的标桩上,稳固安放经纬仪,将其对中、调平,使水平度盘中心位于标桩的铅垂线上;然后瞄准直线另一端控制点上设置的标杆,读取水平度盘的读数,并做记录。
②线路转角测定。
将经纬仪平稳安放于线路转角点,并对中,调平;然后分别测定线路的中心线和记录水平度盘的读数。
两读数之差,即为线路的水平转角的度数。
为保证水平转角度测量的精确度,消除仪器的误差,需采取正倒镜盘左盘右两次复测,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
③定杆位。
具体步骤如下:a.档距测量,用测量绳顺确定的线路中心线,量出每根电杆之间的设计档距;将数根标杆连续立在中心线上。
b.用经纬仪(或目测)指挥各标杆成一直线,然后在标杆处钉上杆位标桩。
c.在杆位标桩顶部用红漆做上标记,其侧面注明杆号;并做好记录;然后在线路中心线上距杆桩3m处钉上辅助标桩。
d.向前延伸时,将第一根标杆移到最前面,与原来的标杆成一直线,中间依次插入标杆,轮流移杆逐步向前延伸。
④确定杆高。
根据电线路的实际情况,确定电杆的规格和型号;当线路必须跨越其它架空线路时,应用视距测高仪测量交叉点的高度;依据交叉点高度及交叉跨越的距离,选定杆型。
2.2.3、测量资料整理将线路测量采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建立详细的线路定测台帐;作为指导施工、物资申请、工程预算的基础资料。
三、标准3.1、电线路应尽量避免与铁路、道路、其它电线路、山谷、河流以及各种建筑物交叉跨越。
有条件时要使线路平直,减少转角杆。
在开阔地段,不应出现不必要的转角。
3.2、路径选择时,应尽量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处所,便于施工、维护,路径应最短,减少投资。
3.3、路径和杆位的选择注意不占或少占农田,路径选择确有困难时,须经过农田时,应尽量设置直线杆,以免影响机耕。
3.4、尽量避开易被车辆碰撞和河流、雨水冲刷地带,防止受外力影响造成倒杆,断线事故。
避开腐蚀性气体地带。
3.5、路径选择应与站场规划相协调,尽量减少拆迁工程,电杆定位应尽量与站台美观相适应;通过市区应取得城建部门同意。
3.6、跨越杆檔距在300m以上,如无地形可利用时,电杆高度须在20m以上。
跨越较大河流时应采用桥梁电力支架或电缆敷设。
3.7、铁路一侧有通信线时,电力线路设在另一侧,如两侧都有通信线路时,应根据电力线路对通信线路的干扰影响,确定路径位置。
四、注意事项4.1、使用经纬仪时,应放置稳固,严禁震动与碰撞,并有防晒措施。
4.2、线路测量工作,应由技术熟练、有经验的人员担任;指挥信号应统一、准确。
4.3、定测中注意了解各杆位处的土壤情况,若发现土壤松软或雨水冲刷的可能,应采取加固措施。
4.4、架设在丘陵和山区的电线路应尽量使线路的纵断面平缓,不使电线路起伏太大和高差过分悬殊,避免中间杆出现“吊档”。
4.5、在妨碍和危及列车安全运行地段测量时,应与有关部门联系,取得同意后方可进行;并应设置防护人员。
土质坑开挖工艺一、施工准备2.1、工序流程图图1 土质坑开挖工序流程图2.2、操作要领2.2.1、坑的定位与画线挖坑前,应先检查杆位标桩是否符合设计图的要求,防止原勘测所设立的标桩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遗失。
检查时用标杆依三点成一线方法,测视标桩是否在线路中心线上,用皮尺复核标桩间的水平距离是否与设计图一致,经检查无误后进行杆位的画线工作,为了防止坑壁坍塌,保证施工安全,应根据不同的土质来确定坑壁的安全坡度及坑口的尺寸,见表4-8。
坑口尺寸表表4A-坑底尺寸(m),A=b+0.4;b-杆根宽度(不带卡盘或底盘)或底盘宽度(带底盘)或拉线盘宽度;H-坑的深度(m),H=c+0.1;c-电杆埋深加底盘厚度(带底盘)或拉线盘埋深加拉线盘厚度。
①直线单杆杆坑的定位与画线在直线杆桩与辅桩间画线,用钢卷尺依勾股定理方法画出线路中心线的垂线,量出坑口尺寸,并画出坑口的轮廓线。
②直线H 型杆杆坑的定位与画线在桩位与辅桩间画线,用钢卷尺依勾股定理方法画出线路中心线的垂线,并沿垂线在桩位两边各量出根开距离的一半,确定出两杆坑中心,再放出每个坑口的宽度,画出坑口的轮廓线。
③转角单杆杆坑的定位与画线在转角杆桩与二线路中心上辅桩间画线,用钢卷尺找出两条线路中心线夹角的平分线,在桩位处画出角平分线的垂直线,放出坑口尺寸,并画出坑口轮廓线。
④转角H 型杆杆坑的定位与画线用钢卷尺找出两条线路中心线夹角的平分线,并在桩位处量出根开的一半,定出两杆坑的中点、画出坑口尺寸。
⑤拉线坑的定位与画线a .沿需要安装拉线的方向,量取距离AB ,见图2,在B 点钉一标桩,此点即为拉线坑的中心位置。
b .按拉线中心桩画出拉线坑口尺寸。
AB 两点间距离计算:AB=(H 1+H 2)tg ψ式中ψ-拉线对电杆的夹角;tg ψ-可由函数表查出;H 1--拉线在电杆上固定点至地面距离; H 2--图2 拉线坑的定位2.2.2、挖坑①按照画好的坑口尺寸及所规定的坑深,使用锹和镐进行挖掘,先挖坑中间,再修正坑的四壁。
②挖出的土应堆放在离坑位边500mm以外的地方,以免影响坑内工作和立杆。
③挖坑过程中,发现土质发生变化时,依表4重新修正安全坡度与坑口尺寸。
④如果地下水位高,土质松软易塌时,可用板桩支撑坑壁,防止坑壁倒塌,其方法如下:先下第一层横挡木、并依次打入木板桩,打时应使板桩垂直。
当四壁都打入板桩后,再继续开挖,以后边挖坑边往下打板桩。
在距第一层横挡木1m处下第二层横挡木,然后继续挖土和打沉板桩,直到挖到规定深度,板桩支撑如图3所示。
⑤杆坑应在放置电杆侧挖一马道,马道长度大于坑的深度,马道的坡度与地面成45°角。
拉线坑也在拉线侧挖出马道,马道的坡度与拉线角度一致。
⑥测量坑深,可用标杆进行测量,H型杆坑底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当H型杆坑底应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当H型杆处于斜坡上时,坑深以斜坡下侧一根杆的靠下坡侧地面为准,使两坑底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⑦坑底修整平,清出坑底余土,并修整坑的四角,使之与坑中心保持在同一平面。
三、标准3.1、电杆基础的位置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深度允许误差为+100mm、-50mm;拉线基坑深度允许误差为-500mm。
3.2、基坑底使用底盘时,坑底表面应保持水平,双杆两底盘中心的根开误差不应大于30mm;双杆的两杆深高差不应大于20mm。
3.3、直线杆坑的中心桩位置,顺线路方向位移不应大于设计档距的5%;垂图3 板桩防护示意图①板桩;②立撑;③横撑;④角撑四、注意事项4.1、土质松软处应设防塌板(板桩)。
4.2、地下可能有其它设施时,应事先与有关单位联系;如挖坑时,发现有地下设施时应停止工作,请示上级妥善处理。
4.3、在居民区或交通道路挖坑,应设遮栏,夜间设红色信号灯,以防行人跌入坑内。
4.4、坑深超过1.5m时,坑内作业人员必须带安全帽。
4.5、坑边不得堆放重物,杂物。
4.6、在打板桩时,应用木头垫在板桩头部,以免打裂板桩。
石质坑开挖施工工艺一、施工准备二、操作程序2.1、工序流程图图1 石质坑开挖工艺2.2、操作要领2.2.1、杆坑的定位与画线,见DY-2-1土质坑开挖工艺。
2.2.2、确定炮孔位置和打炮孔。
①炮孔位置的选择应避开石缝和岩石的分层处,以免炸药所产生的气体从石缝或层间跑逸而使爆炸力降低。
②炮孔的间距和排距及数目,在保证爆破效果的前提下,由爆破工根据石坑的实际情况决定。
③石质坑爆破前打孔作业可采用人工打孔或机械打孔,下面介绍人工打孔作业方法。
打炮孔时,可一人操作或二人操作。
二人操作时,一人扶钢钎,一人用锤抡打钢钎,每打一锤,应转动一下钢钎,以防止夹钎,并随时将炮孔内的碎石屑用岩粉勺清出,最后用布将炮孔擦干净。
炮孔的深度一般为0.6m,直径在40mm以内;炮孔要垂直,光滑。
2.2.3、装炸药爆破工作是国家规定的特殊工作,每个环节都与安全息息相关,必须制定专门的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
从装药开始到起爆结束的工作,必须由经过爆破专业学习,掌握爆破技术和安全知识,并取得考试合格证的爆破工担任。
①石质坑的爆破,采用控制爆破方法。
通过控制炮孔的位置、深度、装药量、装药方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即采用群炮方式将药量分散,防止炸药过于集中,以达到对震动、飞石的控制。
②计算每炮孔装药量,其公式如下:Q=K·W式中Q-每炮孔的装药量(g);K-装药水平(g/m);W-最小抵抗线(m)。
a.装药水平K值,与石质强度及对爆破震动,飞石的要求等因素有关。
见表4。
装药水平是决定爆破效果的关键因素。
为正确选用K值,应在实施爆破前,对石质的结构、成分等进行分析,做出鉴定,然后根据经验和试爆,确定控制爆破的主要参数(最小抵抗线,炮孔深度,炮孔间距和排距)。
b.抵抗线W,是指临空面(对基坑即是地面)至药包中心的距离,根据石质强度确定。
一般W值选在0.6-1.3m之间。
装药水平K值选用表表4松2.所示K值指2#硝酸炸药,采用电雷管起爆。
③装炮药:炮孔装药前,检查清除孔内的岩粉及杂物,然后用木棍将药卷或散药送入炮孔内;若使岩石爆破后松动,可将药装至孔深的1/4-1/3,若使岩石全部抛掷坑外,一般可装至孔深的1/3-1/2,但最多不得超过孔深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