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成设计第二章形式美法则教案

构成设计第二章形式美法则教案

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一、引入新课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

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

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二、讲解新知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造型设计领域中的“形”,是指那些通过人的知觉系统,进行积极的视觉组织而建构的形,而不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造型艺术中的形,应是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清晰地显示,形与形之间关系明确,并且每个“形”都有独立的品格。

虽然“形”是由基本造型要素组成,但并非是所有构成成分的总和。

一、形的概括
现实中借鉴的形纷繁复杂,作为设计元素进行运用时,需要对其进行变化改造。

在把握形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尽可能将其概括成简单的甚至几何化的形。

形的概括过程也是抽象化的过程,如何在艺术实践中把握形的概括,大师们的作品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毕加索的作品《公牛的变形过程》
二、形的省略
不完全的形往往意味着艺术上的更高阶段。

成熟的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艺术魅力使人回味无穷。

在形的创造中,如何通过形的省略使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增强,是艺术家造型的重要任务。

三、形的组织
形的组合涉及到空间关系,图形中形的组织,有“形”与“形”的空间关系问题,也有“图与底”的关系问题。

(一)、“图与底”的空间关系
“图与底”是由对比、衬托产生出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反转的关系。

“图”有明确的形象感、视觉印象强烈、在画面中较为
突出。

“底”没有明确形象感、没有形体轮廓、视觉印象模糊。

(1)“图与底”的正负变化:限定黑白两色表现,设黑色为正形白色为负形,则有4种配置方式。

白图白底或黑图黑底均不显示图形,称作“消失”。

黑底上的白图称为负形,白底上的黑图成为正形;黑底上的白图为“图”黑底为“底”,白底上的黑图为“图”白底为“底”。

如果图形是实形,这时“底”就是实行周围的空白的空间,这种形象就是“正形”。

反之,如果图形是“底”所包围后形成的空白空间,这种形就叫做“负形”。

(2)两个形相遇,则有几种结合方式:分离相遇复叠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
(二)、形的组合
(1)共用组合:两形相遇,便有共用的部分轮廓,即共用线或共用形。

共用线使形与形之间的近似因素有机结合,因而使主题得以深化。

(2)重叠组合:形象在相互遮挡中显示出前后的位置关系,产生空间层次感,并使形与形之间互相牵制,产生凝聚、强化的作用。

(3)透叠组合:在透叠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的—部分相互叠加,各自争夺共同相交的部分,于是,我们面临一种空间尺度的矛盾,到底是此还是彼。

解决这—矛盾必须假定图形有一种透明性,即它们能相互渗透而彼此不被破坏。

(4) 移动组合(基本形的群化构成)
移动组合是由形与形之间一系列近似的变化组合而成的,是多种叠加的组合。

移动组合又是运动的知觉整体,显示出同一物体在运行中的不同体位,以时空观念的四维手法呈现出物像内在的变化特征。

(三)、分解形
分解的实质是“减”。

从一个较大的形中切除一个个较小的形,分解后的形也会产生新的形象特征。

将一个形直接切分则可产生若干近似的、新的形,将这些新的形象进行再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画面效果。

第三节形式美法则和应用
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的意义有:1、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能够培养我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指导人们更好地去创造美的事物。

2、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我们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表现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

一、对称与平衡
1、对称:形本用对折的方法,基本上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它们是等形等量的配置关系,最容易得到统一,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感的最基本形式。

(1)轴对称:“以对称为中心。

左右、上下或倾斜一定的角度的等形的对称图形(2)中心对称:对称的图形,对称点在中心就称为中心对称。

(3)旋转对称: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相同的角度旋转,成为放射状的图形,称为旋转对称,旋转90度的图形,称为回旋对称。

旋转180度的图形彼此相逆,叫逆对称,也称反转对称。

(4)移动对称:图形按照一定的距离或按某种一定的规则乾地平行移动所得到的图形称为移动对称。

(5)扩大对称: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称为扩大对称。

2、平衡:从视觉上来指一种等量和不等形的力的平衡状态。

如均衡、适称。

平衡比对称在视觉上显得灵活、新鲜,并富有变化的统一的美感。

二、对比、调和
1、对比:对比是互为相反因素的东西,同时设置在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现象,使它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运、静、刚硕、柔软,高、矮、强、弱放在一起的形成对经。

大小关系放在起时比它们单独地放置时,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

强弱关系放在一起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

通常在构成设计中运用这种对比关系寻求变化和刺激,创造具有各种特性的画面效果。

2、调和:调和不是自然发生的,是人为的,有意识的合理配合。

调和和对比是互为相反的因素。

最后在画面上要达到既有对比又有调和的统一的画面,就必须通过设计者进行艺术加工,达到合理的配合才能得到调和。

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合理的组合方法,以达到调和的目的。

(1)同种元素的组合:同种元素,如形状为圆形的不同数量的大圆形和小圆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容易得到统一,但由于这种结合比较简单,因此容易显单调和平常。

(2)类似元素的组合:形状的类似。

以几何形中的正方形为例,平行四边形、近似于方形的矩形、有机形的方形、比较形状接受于以上的图形均为类似形。

类似还包括形状、大小多少的类似和方向、距离、速度的类似等。

类似元素结合比同种元素结合更具备良好的配合条件,它既有形状的变化又有对比,并包括了较多的共同性
(3)不同元素的组合:不同形状,不同的元素他们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区别。

通过形体上的渐变转化组织关系由对立向协调转化达到调和统一的目的。

三、节奏、韵律
节奏:是时间艺术的用语,在音乐中是指音乐的音色、节拍的长短、节奏快慢按一定的规律出现,产生不同的节奏。

在构成中为同一形象在一定格律中的重复出现产生的运动感。

节奏必须是有规律的重复、连续,节奏容易单调,经过有律动的变化就产生韵律。

韵律:是诗歌中常用的名词。

原是指诗歌中的声韵和律动,音的轻重、长短、高低的组合,匀称间歇或停顿。

在诗歌中相同音色的反复及句末、行末利用同音同韵同调的音可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在构成中韵律常伴与节奏同时出现。

通过有规则的重复变化。

比、等比处理使之产生音乐诗歌般的旋律感,运用得好就能增加作品的美感和诱惑力。

四、统一
统一总是和变化同时存在的。

变化是各组成部分的区别,统一是这些有变化的各部分经过有机的组织,使其从整体到得到多样统一的效果。

统一的原理如下:
1.接近的原理
使各种不同有变化的各部分,以时间和空间的观点来观察,距离接近的物体较容易产生结合感。

各种接近类同的要素相结合,也能够得到统一。

如形体的大小类同、色彩的接受、肌理造型特性的接近都容易具有统一感。

2.连续的原理
这个原理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和使用。

把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各种不同的色彩的物体,用一根直线、曲线或者折线不断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也仍能够得到统一。

3.闭合的原理
将同一个造型要素的形态,隔开一定的距离相互向内侧闭合,从视觉上得到的是另外一个整体而统一的形态,原来闭合前的单一的造型要素则被忽视了。

三、小结
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应注意:1、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时,首先要透彻领会不同形式美的法则的特定表现功能和审美意义,明确欲求的形式效果,之后再根据需要正确选择适用的形式法则,从而构成适合需要的形式美。

2、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
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基本型组合设计:首先设计出一种基本形,用这个基本形再进行重新组合,得出另一种新的基本形(6—8个)。

注意新基本形要保持它的完整性。

2)思考题:平面构成中有那些形式法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