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 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的机制实现的。婴儿出 生起,双亲已按其不同的性别加以培养教育。 例如对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 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时婴儿的性别认同亦是不一样的:女婴模 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 方面强化了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例如学校 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 目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 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
美丽的标准
自我
准 时
周末的街景
意 见
一日三餐
心情和天气
胃痛时的饮品
时 尚
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
排 队
旅 游
领 导
淋 浴
理想中的对方
聚 会
交通工具
孩 子
对待愤怒
处理问题
餐厅分贝
老人的日常生活
四.具有能动性 五.贯穿人生全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它为儿童 提供了一个他们可以自由选择互动对象的场所。 个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 础上与同伴交往。这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 认同感。 2.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 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 强制的性质,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 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地实 现的。
(二)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 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 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 其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实现的,它 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 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个体内化充分体现了个人社会化的主动性。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互动的观 点出发,认为通过社会化得到发展的不仅 是人(更不仅是个人),还有社会经验及 社会本身。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 化实现的。 (一)社会教化 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社会通过社会 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 正规的教育(学校、监狱等);2.非系统 的、非正规的教育(风俗、群体亚文化、 传媒等),其作用往往是在无形中发生的。 社会教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传授社会 知识,灌输行为规范,学习职业技能,培 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生活角 色。
(1)国家象征期。早期儿童以国旗、国 歌或国家领袖为具体的国家象征。升国旗、唱 国歌与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途 径。 (2)抽象国家观念期。中期儿童以有关 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根据。 儿童通过他们自己或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权利、 履行的社会责任、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来培养 国家意识。
第一节
一.社会化是什么 社会化是什么
社会化概述
传统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传统认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 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The term “socialization” refers to processes whereby naïve individuals are taught the skills, behavior patterns, values, and motivations needed for competent functioning in the culture in which the child is growing up. Paramount among these are the social skills, social understandings, and emotional maturity needed for interaction with other individuals to fit in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social dyads and larger groups.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包括:
(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 观察学习。 儿童从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 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和反模仿 (counter-imitation,塔尔德:“模仿有两种, 一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对象,一种是反其道而 行之。” ) ,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模仿效 应。
(3)国际组织系统期。随着年龄增长,儿 童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所组成,他们所在 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员。其爱国观念扩展 到自己所在国家在国际上所承担的职责中,不 再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国家了。
2.道德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 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 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 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它有三个方 面: ①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这是道德中的 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是从他律 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
1.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是个体逐 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 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 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 治社会化是使自然人变成政治人的过程,其目 的是将个人培养和训练成为遵守政府规定,服 从国家法律,行使正当权力,承担应尽的义务, 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社会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 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及社会角色 的形成。 心理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 长,关注个人的人格与自我的形成及一般 的社会学习过程。 文化人类学:偏重社会化过程中文化 的承继,关注一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模式 对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 (1)儿童期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关键期。 儿童时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 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有着举足轻重 的影响。 (2)儿童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 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父母是孩子第 一任老师,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 用。这一时期儿童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 中度过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 化。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 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 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与观点, 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预期社会化 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 扮演的角色。
早期社会化
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 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 务、扮演新的角色等,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 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 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 反向社会化 递给年长的一代。 。 再社会化 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 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 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文化是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 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其中包括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 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 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对人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文化对人的作用直接表现在:
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生活经验 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或民族的行为价值 准则 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及群体建立 社会联系
(4)主观认同。主观认同又称“自居 )主观认同。 作用”,儿童认同谁,或以何人自居, 就会以他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 (5)自我强化。个体在某项活动后达 )自我强化。 到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增加了 个体在日后依此行为模式规行矩步的可 能性。
三.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 (一)社会化的内容
(3)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
着独特的地位,从儿童一出生起,家庭 便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 状况、地区等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而 这些特征中的每一个都可能对他日后的 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学校的影响 1.学校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它在较长的 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而这种长期 的系统的教育,对儿童的社会行为的模塑在 现代社会中是无以替代的。 2.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完 整的机构,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 入了“社会结构”,扮演着学生、同学、朋 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 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包括与教师的 互动)。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任何 一个社会或政府都非常关注其成员政治社会化 的程度,这关系到该社会或政府的稳定、巩固 与发展。 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的政 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心理学家 赫斯与托尼(Hess & Torney)曾对1.2万个美国 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的国家意识依 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发展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一.以遗传素质为基础
克拉格(W.N.Kellogg)夫妇在三十年代使一只七个半月的 黑猩猩同他们九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生活学习环 境完全相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练习站立、行走、开门、 用杯、用匙、坐便盆,并给以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历时八个 月,当孩子一岁半已经学会说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 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70多个动作,却说 不出话来。60年代加德纳(R.A.Gardner)夫妇教一岁黑猩猩学 习美国哑人所用手势语,三年学会85个手势符号,然而始终 未能学会像人那样用连贯的手势表示完整的意思。黑猩猩始 终未能学会使用人类抽象语言符号的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 的环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种族遗传所提供的范围之外。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有地位、年龄、 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 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 不一定是朋友。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 化因素,尤其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 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 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