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
来源:中国影视资料馆
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电影制片厂是一个同时占有崇高和亲切的名词。
今年,中国电影诞辰周年,
那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过得怎么样?
本报撷取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四大综合电影厂,
以及两家富有特色的专业电影厂,
制作这一专题,意图以它们为代表,
呈现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现状。
在历史光辉的映照下,
这些制片厂的未来需要人们关注。
六十年长影:消逝还是新生?
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是东北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影片均为东影创造。
长影也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年代,长影已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能,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从年至今,除《七七事变》等少数几部主旋律电影引起一些关注,长影影片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每年投产数量十分有限……
“六十年,长影的生命到了最后周期。
如果说‘长影集团’这四个大字还在,伪满留下的这栋小白楼还在,它还没完全死。
但厂房没了,人也没了。
在我眼中,它已是名存实亡。
”胡昶站在正对长影大门的毛主席像下说道。
不久前,两个拍电影百年记录片的编导在离开长影前送给胡昶一张照片:通向长影的大道上残存着积雪,只有主席像茕茕孑立,周围是一片荒凉的工地。
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毛主席也无奈。
两个编导在离开长影时对胡昶说,长影这绕不开的一节怎么办呢?留下一个空白画面吗?
老厂区被拆,长影历史已变得残破不全
“长影六十年,前五十八年和我有关,后两年和我没关。
”退休整两年的胡昶说道。
年,长影四十岁生日之际,胡昶完成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一书。
迄今,这仍是最详实的一部长影史。
但是,随着两年前,占地公顷的老厂区被拆,这部历史也已变得残破不全。
穿过一条崎岖的土道和一片破旧的工棚,胡昶带记者追寻着长影的昔日。
全国最大的洗印车间只剩下一面断壁。
录音车间已化作一片商品房。
承载了几代长春人电影情结的长影剧场,只留下一块锈迹斑斑的迪迪歌舞厅的招牌。
月的长春,风沙依然大。
工地上不时卷起几米高沙尘,看不清来路。
步行十几分钟,登上一个土丘,胡昶指向百米外一座看上去有些灰头土脸的白色洋楼,它的正面已被一座高大的土山掩盖。
“那就是小白楼,”胡昶说,“长影的辉煌全刻在那儿了,如今,它也不再属于长影。
”走上通向小白楼的土道还要翻过几个土坡。
记者没再叫胡昶带领,他只站在土丘上远眺了一会儿,摇摇头便没再看。
作为伪满时期的文物,小白楼幸存下来。
它的正面是一座三米高的土山,旁边是上千平米的工地。
跨过残缺的院栏,门廊前满地大便,透过钉死的窗子,可见里边积满几尺厚灰尘。
小白楼另一侧大门上着锁,有一看门人住。
但记者先后三次探访,均未见踪影。
这一侧的对面是一座灰色水泥建筑,上面挂着长春国信集团的牌子,那是小白楼乃至老长影这片土地现在的主人。
昔日见证辉煌小白楼,今日破败不堪
很多人一提到长影都会首先提起小白楼。
中国电影年的历程中,这座建筑承载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
年,中共接收“满映”建立东北电影公司,后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是为长影前身。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影除吸纳满映人才,还举全国之力,从各军区文工团及上海等地征调了大批电影工作者。
在此背景下,新中国第一部记录片、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可说各类片种的第一部均为东影创造。
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影的辉煌达到巅顶。
先后拍摄了《白毛女》、《平原游击队》、《上甘岭》、《董存瑞》、《英雄儿女》、《五朵金花》、《甲午风云》等一大批经典影片,长影的工农兵小金人从此在几代中国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
翻开长影周年时出版的画册,每部影片的背后集中着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电影人,苏里、郭维、田华、新凤霞、金焰、浦克、于洋、于蓝……几乎所有优秀演员、导演、编剧都曾到长影排片。
同时,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产业的人才基地,新影、北影、上美、西安等电影制片厂均由长影派出骨干力量搭建。
长影因此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到上世纪年代,长影已拥有个摄影棚,为全国之最,修建了亚洲最大的洗印车间,并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道具库。
成为全国生产能力最强,产量最高的电影制片厂。
“在东北解放初,长影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周围基本是荒地。
院墙上拉着电网,马路对面还有国民党放冷枪。
”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的美术指导刘学尧回忆道。
从满映时期做学徒到东影在一片废墟上,一砖一瓦的建设起来,拍出第一部电影。
直到如今老长影已不复存在。
刘学尧见证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