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_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现状、原因及对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转化,重新确立人们对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始终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雷 丹 邵秀娟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

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当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一)当前社会诚信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

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

诚信缺失导致了太多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

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

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学术造假者,等等。

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

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不少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

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在这些组织或系统中扮演着他们的社会角色,个人诚信现状也由此可想而知。

(二)诚信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

一是加大社会运行成本,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社会诚信度下降,对社会发展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诚信缺失不仅造成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也使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变得更加不易。

不讲诚信的坏榜样,破坏性极大。

如果这样的“坏榜样事件”没有受到社会道德的声讨、谴责以及法律的惩罚,将会导致不诚信行为的扩散,引发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诚信缺失使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诚信缺失还使得一些人靠骗人暴富,也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公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诚信缺失的“示范效应”扭曲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诚信缺失会造成交易主体不被对方信专题182011年第 4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任,限制交易主体自身发展,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

在信用领域的主要表现是:失信行为最初只是表现在很少一部分市场参与者身上,但如果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那些守信者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从而出现失信行为。

若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同了这一理念,诚信缺失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就发生扭曲,社会诚信链条就会发生中断和损害,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规则就会受到破坏。

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一)经济学视角下诚信缺失的内部机理和外部原因1.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诚信缺失的主体动因。

市场经济理论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在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基本假定前提下,市场主体的所有行为都受效用驱使,即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是一种效用最大化行为。

“理性经济人”在市场中容易进行“逆向选择”或冒“道德风险”,失信者通过自己的失信行为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经济利益。

在法制经济环境中,失信者明知失信行为不被允许和招致惩罚,但由于心存侥幸,失信行为可能不被发现而逃脱惩罚,或者从短期的选择来看,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惩罚导致的损失;或者从长远来看,失信带来的经济利益远大于诚信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者三种原因相互作用,兼而有之。

一旦某个市场主体意识到上述现象存在,或者从现实经济生活中体会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失信行为便不可避免。

2.信息获得不对称是诚信缺失的外因条件。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不一样,一部分人所掌握的信息总比另一部分人多。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

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企业往往企图通过设置信息障碍维护差别价格和垄断价格。

因此,消费者无法完全了解所购买的产品质量如何、价格是否公道,所签订的合同是否到期履行等,从而很难达到既定收入下的最大满足。

这时,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容易选择违约。

(二)制度的监管缺失或不健全导致诚信缺失1.制度供给不足。

对当前我国政府来说,在处理某些经济问题时,政府会发现并无现存的制度或规则可参考,行动时的主观任意性增大,甚至对同一经济问题做出完全不一样的决策,从而产生政府被动失信行为。

如果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腐败惩罚成本大大小于腐败收益,政府成员很容易走向腐败,政府成员腐败机会主义盛行,这时政府被动失信行为转变为主动失信行为,产生主动寻租行为。

对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管理的角色,由企业自主经营,由于内在制度约束力弱、外在制度没有建立或健全,企业在做出试探性的违信机会主义行动后,发现惩罚成本很低或没有,惩罚成本大大低于其机会主义行动的收益,所以企业会采取进一步的机会主义行为。

久而久之,就出现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驱使很多讲诚信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很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至于个人信用,当代交通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的交往日趋开放,在这种开放的群体中,内部惩罚机制很明显不能有效地抑制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必须依靠外在制度提高违信人的违信成本,以约束人们的败德行为。

2.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

市场主体诚信的基础在于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备,财产的“公平、透明、自由交换与分配及自主契约”是实现并充分体现竞争与诚信原则的主要形式。

产权是诚信的基础。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从而使得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诚信原则。

当产权不清晰或保护不充分时,人们则可能选择要么以权利优势去侵占他人的财产,要么用行贿来消除各方的威胁。

这些行为的出现必然导致诚信在中国传统诚信观已难以适应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条件下,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强大功能和现代诚信观的舆论作用,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

192011年第4期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本的上升。

产权制度的不完善是市场主体诚信缺失的制度根源。

3.法律法规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法律制度是通过界定人们的利益、权限和责任及事后仲裁和惩罚机制的设立,来实现社会诚信的供给。

在契约社会,尽管经济生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但信用制度使外部性、风险性和交易成本所引起的收入潜在的增加内在化,人们失信的动机大为降低,守信用的动机得到激励。

一旦缺乏监管,人们的机会主义就会占据上风,违约的行为就在所难免,毕竟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违约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相比之下违约的收益更大。

针对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采取应对举措,从社会文化诚信氛围的营造,建构科学、合理、健全的制度,构建立体式的信用服务机制和组织等方面进行。

三、当前解决诚信问题的对策思考现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是一个把与诚信建设有关的文化、制度、工具等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树立现代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宣传,形成诚信文化。

在中国传统诚信观已难以适应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的条件下,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强大功能和现代诚信观的舆论作用,从思想上廓清人们的认识误区,确立义利并重的现代诚信价值理念。

诚信建设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图片展览等各种形式去宣传、教育,设置专题专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让人们感知诚信交易的重要性,诚信问题的严峻性和改善非诚交易状况的紧迫性,并让人们认识到非诚交易事件所造成的后果,从而树立“诚信交易”意识,进而自觉地诚信做事。

从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全方位开展诚信文化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使诚信真正地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其行动理念,实现诚信的自律化。

(二)建立和完善诚信法律法规,通过制度化手段构建诚信体系。

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信用制度,搭建诚信体系的制度框架。

打造诚信社会,既要重视道德教育,培育诚信的文化氛围,更要重视法制建设,为“诚信”提供制度支持。

首先要重视政府诚信制度建设。

政府自身的诚信无疑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对公众起着示范和表率作用。

其次,要建立稳定有效的产权制度,切实保护私有产权。

产权是信誉的载体,信任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复杂交易的规则。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诚信制度的核心,完善高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突破口。

当前,应借鉴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先进经验,尽快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并逐步扩展个人基本账户,逐步建立起包括个人信用登记、查询、评估制度以及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管理及转嫁制度在内的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引导个人增强诚信观念,抵制失信行为。

(三)构建多层次信用服务机制,培育社会化信用服务组织。

当前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信用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导致社会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必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信用信息服务组织,并建立起对公众开放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和信用信息数据库。

一方面要鼓励信用中介组织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将这些数据库中的内容提供给信用中介组织共享,最终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

在发展信用中介组织时,要明确诸如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必须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产权明晰的企业,否则它们不会有维护信用的积极性,也会丧失中立、公正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