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连平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 (共5题;共9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 响亮(xiǎng)对称(chèn)豁然开朗(huò)B . 水藻(zǎo)着落(zhuó)婀娜多姿(ē)C . 潮讯(xùn)绽放(zhàn)门庭若市(tíng)D . 沐浴(mù)星宿(sù)锲而不舍(qì)2. (2分)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A . 乞丐褒贬胆怯B . 惇美爽性辕门C . 主薄肺腑斟酌D . 凌厉沮丧腥躁3. (2分) (2017七上·黎平月考) 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 王春明的几次考试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的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温故知新。
C . 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D . 他们俩在班上一个管纪律,一个管学习,配合得各得其所。
4. (2分)(2017·临沭模拟) 下列句子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的时间里的杰作!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A . ⑤②③④①B . ③⑤①②④C . ③②④⑤①D . ⑤①③②④5. (1分) (2017八下·沂水期中) 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在横线处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的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二、名著及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5分)6. (2分)名著阅读。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为我们描绘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儒林群相,批判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腐蚀毒害。
作者在小说开头部分着力塑造了两个年纪老大、热衷科举的穷儒生,他们是头撞号板的________和中举发疯的________。
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人格的扭曲和堕落。
7. (3分)“光盘行动”,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这项公益活动由北京市一家民间组织发起,很快就推行到全国。
假如你是一名“光盘行动”的志愿者,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学校食堂积极响应“光盘行动”,在校园网上倡议学生们厉行节约,杜绝浪费。
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留言,请你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宁馨儿:从此刻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尊重汗水和创造。
晴空一鹤: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意识叫珍惜,有一种美德叫节约。
(2)学校附近有一家酒店,每天都要倒掉顾客吃剩的很多饭菜。
你打算向酒店王经理提一条减少浪费的具体建议,作为陌生人,你该如何跟王经理表达你的看法?三、古诗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8. (6分) (2017八下·兴化月考)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________,三日不绝。
(2) ________,________;人不学,不成行。
(3) 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用志不分,________。
(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最能表现其豪情逸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 (13分)(2012·绥化)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轩邈:________②把:________(2)翻译下列语句。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3)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4)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10. (21分) (2019七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棵小白杨朱金平①“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②一路听着这首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们的越野吉普车向着西北边陲的小白杨哨所奔去。
那个在歌声中被传唱了多年的北疆哨所,最标准的名称是:塔斯提边防连。
③远远望去,矗立在一座山岗上的小白杨哨所,在逶迤高耸的雪山映衬下显得那么不起眼。
④身着迷彩服的哨所四班长王克怀,见面就给我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⑤十八岁那年,新兵训练刚结束,他就和十八位新战友乘坐一辆卡车,唱着那首脍炙人口的《小白杨》,向边境线上的小白杨哨所驶去。
哨所矗立在一座陡峭的山顶上,四周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卡车喘着气怎么也上不去。
大家下车使劲去推,车子还是爬不动,无奈中他们又返回了营部。
三天后,他们再次出发,谁知融化的冰雪在山下通往哨所的小路上划出一道七八米宽的口子,冰块和着泥水汹涌奔流,载着他们的卡车又打道回府了。
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
此时,连队在冬天里已被冻裂的水管还没来得及维修,他们上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十里外的河里挑水回来用。
洗脸、洗衣服,都是冰凉的雪水,小伙子们的手很快就被冻肿了。
大雪封山,连队官兵吃不上新鲜蔬菜。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王克怀起初一颗火热的心似乎被冰水浇凉了。
⑥连队组织新兵来到那棵小白杨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大家向哨所的前辈学习,以苦为荣、乐守边疆。
王克怀看到那棵名闻天下、参天而立的小白杨,浑身上下又充满了力量。
⑦打枪,是每个军人的基本功。
但边防连主要的职责是站岗、巡逻、执勤,对打枪的要求并没有步兵连那么高。
可王克怀不这么想:既然来当兵,就要当一个精武的兵。
2014年5月,边防团组织各连进行步枪射击考核,王克怀与战友一起进行一百米射击考核。
随着一阵枪响,报靶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举靶高喊:“王克怀,五十环!”小白杨哨所自1962年组建以来,在正式考核时还没有人打出过五十环。
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
领导当即给王克怀戴上了大红花,一片喜悦的红云飞过小伙子的脸颊。
⑧作为一个班长,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
他把自己的射击经验耐心地教给班里的全体战士。
他带领的四班在上级组织的一次次射击比赛考核中也一次次名列前茅。
⑨几年后,王克怀当爸爸了。
为了能靠爱人更近一点,他的妻子放弃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带着孩子搬到离哨所六十多公里远的县城,与人合租了一套民房住下。
这样,母子俩几个月就能和王克怀见上一次面。
⑩三岁多的儿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父亲和军营的熏陶,对哨所有种天然的亲密感。
一天早上,刚来哨所的儿子,听到起床的哨音,像爸爸一样,咚地一下跳下床,光着一双小脚就冲出门,要跟着爸爸出操,妈妈再拉也不行。
于是,在连队出操的队伍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嘴里还喊着“一二一”的口令……⑪王克怀的父亲是一个从不流泪的铁汉子,当看到儿子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驻守边防的一个个镜头,不禁老泪纵横:“没想到这娃子,在部队里变得那么能干、那么有出息……还是部队锻炼人、出息人啊!”⑫离开哨所前,我们去参观那棵小白杨。
⑬1982年,连里一个战士探亲带回十棵小白杨,栽种在哨所旁,最终成活了这一棵。
如今,这棵小白杨已经长成大白杨。
其洁白的身躯挺立在天地间,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地伸展着,显得那么伟岸、质朴、纯洁。
⑭这棵高大的白杨树旁,还生长着一棵个头稍矮的白杨。
指导员说这是那棵白杨树根上冒出来的子母树。
⑮看着眼前普通而实在是不平凡的小白杨,《小白杨》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再次响起,“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
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摘编自201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王克怀是中国千千万万不畏艰难、忠于祖国的边防军人群体形象的典型代表。
B . 王克怀认识到“一花独放不是春”,带领的四班在射击比赛中一次次名列前茅。
C . 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妻子的事迹详写,战士探亲带回小白杨的是略写。
D . 受到小白杨精神的触动,“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离别前专门去参观那颗小白杨。
(2)王克怀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班长,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一周之后,他们才终于越过一路坎坷,登上了哨所”句子中,划线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②“考核组组长、团政委带人现场反复验靶,确认王克怀这一成绩”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文章写王克怀儿子的举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以“一棵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11. (18分) (2017八下·长春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奶奶走后的这些天当外面的世界车水马龙,当周围的世界安静屏息,睡不着的时候,我突然弄懂了一件事——所谓的生离死别,一开始也许都意识不到,直到彻底失去,永不再见,才会慢慢呈现,像树纹一样一圈一圈随年轮长进树干的里面,外人看不出,生命本身却知晓。
今天是2015年6月13日,奶奶在那冰冷的地下已毫无知觉地躺了36天。
奶奶的离去,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悟衰老与死亡。
当我望着奶奶年轻时的照片,我无法相信那个特别精致,格外讲究,坚持写日记、练大字,为儿时的我熬药、削铅笔、改作业的奶奶,就这样永远见不着了。
菲利普·罗斯曾说:“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
”我想,年轻时在南京穿着婚纱、烫着卷发、说着英文的奶奶,肯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老成后来的模样。
我记忆中的奶奶身体一直很好,几乎没吃过什么药。
直到80岁那年意外摔倒,才使得健步如飞的她,什么都咬得动的她,一瞬间衰老。
后来,腿好后的奶奶,渐渐背驼了,听觉也不行了,曾经一心想乘飞机满世界游的奶奶,不得不蜷居在一个透明的世界里,每天看着活色生香的日子离自己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