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文学理论习题四答案

习题四: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功利与无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

审美表现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体现了文学性质的双重性。

3、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进行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

指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故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

指文学活动的蕴藉深厚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态,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二是具体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5、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XX等一般文化形态。

6、狭义文学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和散文等。

7、折中义文学是对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的难以确切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概括。

8、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填空题1、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则是“审己”。

2、在世界文艺思想史上,较早将文学艺术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是列夫·托尔斯泰。

3、我们平时所说的“画饼不能充饥”是说作品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它的短处也是它的长处。

4、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含混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的过程。

5、作品本体论是二十世纪初才正式形成的。

6、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X式转型。

7、在古代甚至今天,文学至少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

8、一般而言,存在着三种文学观念: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惯例的文学观念。

9、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即文化)中分离出来从而被赋予特殊的审美本质,这种历史性转变,在中国完成于魏晋时期(3至6世纪),在西方则是16至18世纪。

10、中外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文学本质理论是表现理论和再现理论。

11、歌德是最早提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这对X畴的人,由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活动发展的历史趋势。

12、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

13、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14、总起来说,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既是审美的也是认识——实践的。

15、到了魏晋时期时期,文学的审美属性才正式被确认并且伸X开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和文以气为主,不仅把诗赋的语言形式美提到了首位,同时也强调了作家的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16、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7、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二是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8、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X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它们是含蓄和含混。

这两种形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表达上的“小”中蓄“大”,而后者是阐释上的“一”中生“多”。

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1、(B)中说“诗言志”,这表达了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的思想。

A.《毛诗序》B.《尚书·尧典》C.《荀子·乐论》D.《文心雕龙·明诗》2、西方文论中的作品本体论虽然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都共同地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存在于(C)中。

A.作品内容B.作品创作C.作品形式D.内容和形式的统一3、“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读者体验才最终实现的”是(B)的观点。

A.英美新批评B.接受美学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4、(C)是文学的创作与鉴赏两大活动的联接点。

A.作者B.读者C.作品D.体验和想象5、英国人类学家(C)在其代表作《金枝》中提出了“相似律”和“接触律”这两条巫术原理并加以论证。

A.韦勒克B.谷鲁斯C.弗雷泽D.格罗塞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B),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

A.报告文学B.口头或书面作品C.政治和XX文献D.散文7、在中国,“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C)中。

A.《庄子》B.《说苑》C.《论语》D.《楚辞》8、在使用文学概念时,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X,我们称之为(C)。

A.典XB.形态C.惯例D.典型9、文化对文学的支配正构成(C)所要表达的特定领域。

A.政治、法律制度B.上层建筑C.意识形态D.经济基础10、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就如(C)所说,属于“更高地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A.马克思B.C.恩格斯D.斯大林11、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界说和规定是(A)。

A.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B.文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C.文学是一种情感的外射D.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12、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A)。

A.根本性的B.表层性的C.非决定性的D.决定性的13、文学反映的能动性,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A)。

A.选择或改造性质B.纯客观的再现性C.纯主观的表现性D.意识形态的表现性14、“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

”这句话是(C)说的。

A.黑格尔B.马克思C.康德D.费尔巴哈15、审美评价是包含在文学活动中的作家或读者的(B)。

A.意志态度B.主观情感态度C.客观理智态度D.既有主观态度,又有客观态度(二)多项选择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摹仿的世界主要有(ABC)。

A.或有的事B.已有的事C.应有的事D.不可能发生的事2、表现论与摹仿论的主要区别在于(ABD)。

A.是在创作论上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B.是在文学批评论上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之生成的作用C.是在文本存在形态上强调形式的本体论地位D.是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3、二十世纪的“作品本体论”的主要理论流派有(BCD)。

A.表现主义B.英美新批评C.结构主义D.俄国形式主义4、广义的文学包括(AB)。

A.今天所说的文学B.政治、哲学、历史、XX等一般文化形态C.一切文化器物D.原始的壁画5、除文学外,“美的艺术”还包括(ABCD)。

A.书法B.音乐C.绘画、雕塑D.电影和电视6、一般有这样几种文学观念(ACD)。

A.文化的文学观念B.XX的文学观念C.审美的文学观念D.惯例的文学观念7、在希腊时代尚无一般文学概念,而只有特定的(BCD)。

A.小说与散文B.史诗与颂诗C.演讲D.悲剧8、人类的活动的领域主要有(ACD)。

A.认识——工具领域B.现实斗争领域C.道德——实践领域D.审美——表现领域9、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从以下侧面进行分析:(ABD)。

A.文学与反映B.文学与社会C.文学与审美实践D.文学与话语10、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括的要素有(ABC)。

A.沟通与语境B.说话人与受话人C.文本D.情感与直觉11、文学的受动性反映指的是(AB)。

A.反映外部客体世界B.反映内在主体世界C.反映过程中所具有的选择性D.反映过程中所具有的创造性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具有(ABC)属性。

A.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B.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C.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D.既是人文的,也是自然的13、从根本意义上言之,审美直觉(ACD)。

A.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B.是概念性的而不是无意识的C.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D.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14、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BCD)。

A.采取抽象——推理的方式B.表现主观的情感评价C.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D.采取意象——直觉方式15、但丁认为,文学具有这样几种“意义”,即(ACD)。

A.譬喻意义B.推理意义C.道德意义和奥秘的意义D.字面意义四、判断题1、文学活动虽然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但它毕竟是作者的创作活动,具有自身的独立的价值,不必依赖读者的阅读和鉴赏也能实现其价值。

(×)2、中国古语“诗无达诂”涉及了读者阅读的再创造问题。

(√)3、岳飞的《满江红》表达的是忠君情愫,但现在我们把它诠释为爱国主义的诗篇,可见,文学阅读的接受活动对于文本意义具有能动的再创造作用。

(√)4、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像一部管弦乐曲在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的新的反响,从而使文本解放出来。

(√)5、哈贝马斯依据他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6、在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征引《诗经》章句被视为真正君子的标志,这说明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属性已经开始被人们认识到了。

(√)7、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的文学概念都是广义的和文化的。

(√)8、惯例可来自过去的传统,也可以重新创造。

(√)9、从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出发,我们可以完全清晰而明确地界定一切文学现象。

(×)10、惯例作为标准时是完全清晰、明确的,并且往往不可更易。

(×)11、文化对文学的支配正构成意识形态所表述的特定领域。

(√)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存在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位置决定的。

(√)13、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近些。

(×)14、文学的情形只有离开经济基础的情形,才能得到最为本质的说明,这是因为文学是绝然独立的。

(×)15、文学既属于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具有双重性质。

(√)1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根本性的,它制约着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17、意识形态语境是话语活动得以进行的带有支配力量的文化或社会背景。

(√)18、有些作品,如王维的山水诗,着力呈现审美的诗情画意,这表明这类作品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而没有其他的目的。

(×)19、一般而言,“语言”是特定的或具体的,“话语”则是普遍的或社会的。

(×)20、文学的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等,还是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21、同一文学文本,当它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它的阶级性可能会有不同的面貌。

(√)22、不仅人的头脑,而且人的身体及人的整个现实生命活动,都会能动地渗入反映过程之中。

(√)23、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绝对无功利的、意象——直觉的。

(×)24、文学的审美意象是确证性的、明晰的,而不是模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