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报告
班级:建工141 学号: 04 姓名:
一、概要
1、国家:中国
2、州、省或地区名: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3、遗产名:五台山
4、遗产简介: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
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
二、遗产描述(重点)
1.现状描述: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6米。
上有望海寺,寺内供有聪明文殊菩萨。
正殿文殊菩萨之一。
●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面积200余亩。
上有普济寺,寺内供有智
慧文殊菩萨;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平如掌,面积300余亩。
上有法雷寺,
寺内供有狮子吼文殊菩萨;
●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
之称。
上有灵应寺,寺内供有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平幸,面积200余亩。
上有演教寺,
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
2.历史描述:
●南北朝是五台山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五台山佛教开始兴盛起
来。
●北齐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盛时期。
五台山寺院发展到200余所
●唐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文化氛围,使佛教进入了一个极盛时
期。
●元代帝王尊崇佛教。
元朝初年,西藏喇嘛教开始传入五台山。
●元中统年间,五台山的喇嘛教兴盛起来。
遂使五台山成为国内独一
无二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
●清朝建立以后,不断地奉行着尊崇佛教的政策。
已经成为一项基本
国策。
●1938年日军侵入五台山,四处抢掠,僧尼纷纷逃匿或还俗。
●1945年,随着日本侵略军的撤退和投降,五台山佛教圣地完全回到
了人民手中。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僧尼又一次大量流散,寺院建筑、塑像、文物、
器具也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和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些
僧尼陆续返回寺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五台山佛教又蒙劫难。
●至2000年,五台山有寺院47处,其中44处为宗教活动场所。
三、申遗理由(重点)
五台山佛教的世界性价值
五台山佛教于中国于世界均有着极其特殊及重要的地位,这与五台佛教名种世界性特殊价值有关。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
由于五台山文殊信仰得到广泛传
播,而文殊道场五台山便自然成为了佛教徒的信仰中心。
●五台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家道场。
五台山地处中原,为汉、藏佛
教交流与交融之圣地。
皇家佛教文化信仰,对佛教的兴衰与发展,均
具有深刻影响。
●五台山佛教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寺庙
建筑的规制和时间跨度,都堪称亚洲之最、世界之最。
●五台山是将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
五台山拥有独特
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
夷平面,具有漫长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地质遗迹。
●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并居一山共同
讲经说法的道场。
文殊信仰把汉、藏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世界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申请条件:
●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情,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
术作品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文殊菩萨佛教文化)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
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损坏。
●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
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同时,纵观世界历史,同文化各流派之间的勾心斗角数不胜数。
像五台山一样一山容二虎的可谓是少之又少,甚至是独一无二。
而可以流传两千年
不断,依旧繁荣发展的文化胜地也同样少之又少。
可见五台山佛教文化对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五台山一直受各朝各代皇家青睐,一直未受过严重创伤。
而到抗日战争以及文革时五台山受到冲击,不过后也逐渐恢复。
佛教文化保存完整。
不过开发旅游经济是否给其带来影响尚不可知。
四、保护与管理
就如现阶段五台山开发,五台山可以依靠旅游业来作为经济支撑,大力宣传佛教文化,尤其是文殊智慧文化。
要促进青黄两庙的交流学习,却也要极力发掘其特殊文化,努力保持两教的差异性,保持独特的青黄两庙共存文化。
但要注意旅游业开发对僧尼信念的冲击,以及对文化的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等,不能让经济取代佛教文化主导五台山。
五、参考资料(重点)
五台山佛教历史概述 /article-196945-1.html 五台山概况/list/budtravel1/115257291.htm 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和影响山西日报作者:崔玉卿/2010/0412/article_70167_1.html
百度文库/link?url=hTVbfCbBO4PGrxL0yfW-UjM8NfSWNrIi IHmQQIJO-XY7Deb0vxqJ2_vpE8Lwz-O8UHKu_YoJsQ-oFLF1h7Iwzhpljtddb6OE 7e0r9AdZq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