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元素分析
在这里有两点需特别注意:一是在两个样 品测定交替过程中,氧气无须中断;二是在推 入试样前,已将所有管、瓶的塞子处于通气状 态,就不必在试样推入炉中后,又去打开活塞。 这样的操作,既快又安全,它不会因活塞 孔一时对不上而将其冲开,并导致试验报废。
F 图4-1为国标所规定的测定装置图,而实际测 定中,其装置可以适当简化,以减少漏气的可 能,且不会对测定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二、煤的燃烧及其条件 煤的燃烧反应 所谓燃烧,就是物质与氧进行反应而产生 光和热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其热能。 煤中所含的碳、氢、氧、氮、硫中.能够 燃烧产生热量的实际上为碳、氢、硫三种元素。 前已指出:碳与氢是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而 硫燃烧产生的热量很少。
煤的燃烧条件 煤的燃烧反应 所谓燃烧,就是物质与氧进行应应而产生光 和热的现象,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其热能。煤中 碳、氢、氧、氮、硫中,能够燃烧产生热量的 实际为碳、氢、硫三种元素。
(2)燃烧系统 燃烧装置主要为三节或两节电炉,对三节 炉来说,第一、二节炉应控铜在800℃,第三 节炉控制在600℃,上下侧温度应均匀。 燃烧管一股采用气密刚玉管、不锈铜管、 素瓷管或石英管,应用较多的是前二种,素瓷 管价格低,但气密性稍差。
(3)吸收系统 为了定量地吸收反应产物水分及二氧化碳,可采用多种吸收 剂。作为水分吸收剂,可选用粒状无水过氯酸镁、浓硫酸、无水 氯化钙等; 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则可选用粒状碱石棉、钠石灰、40% 的氢氧化钾溶液等,为了称量方便,减少通气阻力,现在一般多 选用高效固体吸收剂。尤以粒状无水过氯酸镁吸收水分,粒状碱 石棉吸收二氧化碳较为普遍。 在吸收系统中,在其末端还连接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气泡汁, 一方面它可以大体指示氧气流流速;另一方面.又可阻止空气中 的水分进入吸收系统。
根据式(4-2)热效率可由下式求出:
上述方法称为反平衡法或称热损失法,它不需要求出锅炉的输出 热量QI,利用此法测得的热效率,称为反平衡热效率。
也就是说,可燃气体及灰渣未完全燃烧损失百分 率越小,则锅炉的燃烧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四 元素分析的意义 碳、氢、氧、氮、硫是煤中的可燃组分, 元素分析数据是锅炉设计、燃烧调整、燃烧特 性计算的基本参数,它们在低位发热量、硫氧 化物计算中都不可缺少。
为使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被定量地吸收,应保持整个 测定系统的气密性及选择合适的吸收剂。
2 测定装置 三节炉法测定煤中的碳和氢,其测定装置 由三部分组成:氧气净化系统、燃烧系统及反 应产物吸收系统,如图4-1所示。
(1)氧气净化系统 为保证煤中碳、氢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必 需清除氧气源及管路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为此,令氧气通过二氧化碳及水分吸收剂 而加以净化。 在氧气净化系统中串联一微型浮子流量计。
m称为过剩空气系数,当然m值越小越经济,m’值的大小,可 根据煤的种类、燃烧装置及经验来确定。电厂锅炉的煤粉燃烧 过剩空气系数。一般为1.15~1.25。
三 煤在锅炉中的燃烧过程及热平衡 1 炉膛热强度 燃料的燃烧,不仅需要足够量的空气,而且需要 一定的温度。 另外,为了使一定量的燃料完全燃烧,就需要一 定的时间与空间,它们可用炉膛热强度来表示,通常 采用的单位为(MJ/m3.h),煤粉炉炉膛热强度为 4.2X102~6.3X102 (MJ/m3.h).
挥发分全部逸出,残留的碳也就是固定碳就和自 表面渗透进来的氧进行反应燃烧。这种燃烧,称为余 烬燃烧。高灰份的煤、结渣性煤等由于氧难于从表面 进入,所以燃烧时间要延长到燃烧终了为止。余烬燃 烧完成后留下来的就是残存灰渣,通常其中多少含有 一些未燃烧的固定碳,这是锅炉的热损失之一。 煤粉从着火以后到燃烧终了的时间,随煤质不同 而异,挥发分越大,燃烧时间越短。另一方面它也与 燃烧装置有关。
煤的元素分析
曹小玲 Xiaoling cao
煤的元素分析,是指构成煤中有机组分的五 种元素碳、氢、氮、硫含量的测定与氧含量的 计算 1)本章主要阐述元素分析标准测定方渣的检 测技术; 2)简绍某些具有实用价值及目前最先进的测 试方法; 3)同时说叫煤的元素组成与电力生产的关系。
§1 概述
一、电力用煤的元素分析 不同煤种由于成煤的原始植物及其变质程度 的不同,其元素组成与其特性也就有所差异。 碳、氢、氧三元索构成煤中有机组分的主体, 通常三者含量可达90%以上; 碳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加深而增高;而氢含量 则与此相反。
(1)空白试验 所谓空白试验,是指在不装试样而又和试 样燃烧一致的条件下,测出燃烧管内残存有机 物及水分作为空白值。
空白试验是否符合要求,是以水分及二氧 化碳吸收瓶的质量变化来衡量的,当水分吸收 管前后两次称重差值不超过0.0010g,二氧化 碳吸收瓶不超过0.0005g,即认为达到恒重, 此时方可正式测定煤样。否则,要继续通氧, 直至达到恒重为止。
(2)煤样测定 当完成空白试验后,即可开始测定煤样。 当第一、二节炉控制为800℃,第三节炉为 600℃,将水分及二氧化碳吸收瓶接上,令流 速为120mL/min的氧气通过全系统。流量计所 指示的氧气流速稳定,流量计浮子处于动态平 衡状态,系统末端的气泡计显示出气正常,说 明该系统气路通畅、气密性良好。
§2
煤中碳和氢的测定
煤中碳和氢的含量有多种测定方法,其中有 国标GB/T476-2001所规定的元素炉法,即利 比西法,有电力标准高温碳氢测定法;还有红 外吸收法等,每种方法各具特点。其中元素炉 法为经典方法,可用作仲裁分析,也是国内多 数单位实际使用的方法;高温碳氢测定法,较 元素炉法快速,系统结构也较简单,测定结果 与国标法同样可靠;红外吸收法具有技术先进, 测试效率高,结构可靠的特点。
(3) 三节炉的使用 每节电炉上下两侧电阻丝阻值应相等,否则 就会出现上下温度不一致的情况,如在同一侧 炉内温度不均,则主要是电阻丝拉伸不均所致。
(4)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碳、氢测定中有不少操作细节须加以注意。否则, 仍然会导致测定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A 燃烧管出口端与水分吸收管的连接用乳胶管不能太长。 B 燃烧管的位置要适当。 C 燃烧管出口端的水汽可用吹风机或其它加热方法使其 汽化而进人水分吸收管,一般可在燃烧结束前3~5min 进行上述操作,以确保氢测结果的可靠性。
由表可看出.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加深.其挥发份含量减少.煤中氧含 量也减少,而燃烧时所需理论空气量则相应增大。
若实际空气量少于理论空气,结果就会产生 未燃物、煤烟及应该燃烧的可燃气体排到大气 中去,另一方面,若把多于理论空气量的空气 送入燃烧室也是不经济的。
从热能经济观点来看,供给燃料燃烧的空气量 是十分重要的。
2
煤的燃烧条件 煤的燃烧,必须提烘所需的氧量,煤的燃 烧不仅需要一定量的氧气而且还要求氧气与 煤粉要有充分的接触与混合,且要保持在一 定温度。
为了计算某-定量的煤完全燃烧所必需的氧 气量,就要对煤进行元素分析根据其元素组成, 按反应式计算出必需的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 理论空气 量。
不同煤所需的理论空气量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吸收 瓶 吸收瓶替代U 型管,作为二 氧化碳吸收装 置,结构图如42所示:
3 空白试验与煤样测定 碳、氢测定装置比较复杂,中间环节很 多,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首先要正确 地组装好整套装置,并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及要 求,保持全系统的气密性。在完成空白试验的 基础上,方可进行煤样的测定。
4 系统装配与操作条件的控制 (1)各部件及系统气密性检查 系统各部件包括干燥塔、洗气瓶、燃烧管、 橡胶塞、吸收管、吸收瓶等,其共同要求就是 均须保证其严密性,这是全统具有良好气密 性的前提条件。
(2)氧气流速的控制 一定的氧气流速是保证煤样燃烧完全的必 要条件。另外,氧气还起到载气的作用,燃烧 产物二氧化碳及水汽由氧气流携带进入吸攸系 统。 在测定中,适当控制氧气流速是必要的, 氧气源直接来自氧气钢瓶,在测定全过程中。 氧气流不可中断,同时必须保持120mL/min的 流速。
2 煤在锅炉中的燃烧过程 吹入锅炉炉膛内的煤粉由于外来的辐射热等原四 而受热,温度逐渐上升,煤中水分被蒸发。这时的热 量几乎都用在水分的蒸发上而被消耗。 随着煤中水分的蒸发,表面温度继续上升,当升 到某-温度时,挥发分开始逸出,所逸出的挥发分与 其付近的氧进行反应而着火。 挥发份的燃烧即可燃气体的燃烧,由挥发份构成 的火焰在锅炉室内的燃烧,称为空间燃烧。
3 锅炉热平衡 锅炉的热平衡,一般指锅炉设备的输入热量 与输出热量及各项热损失之间的平衡。
或者用入炉热量的百分率表示:
锅炉输出热量占输入热量的百分率,就称为锅 炉热效率或简称锅炉效率,即
由(4-5)可知,欲求锅炉效率,则应通过试验,测出锅炉的输出 热量Q1,这种方法称为正平衡法,利用此法所测出的热效率称为 正平衡热效率。
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用不同的吸收剂 吸收,根据吸收剂的增重,就可计算出煤中 碳和氢的含量。
为确保煤样燃烧完全.就必须满足其完全 燃烧的条件。因此,要求维持一定的燃烧温度 800度,控制一定的氧气流(120mL/min), 称取适量的煤粉试样(小于0.2mm,称0.2g) 以及充分的燃烧时间(一般不少于20min)。 同时,为防止燃烧不完全而产生一氧化碳,要 在燃烧管中加装针状氧化铜,使其进一步氧化 成二氧化碳。
D 待用燃烧舟、三氧化钨三氧化二铬可一直置 于三节炉旁,这样它们一直处于干燥状态。进 行空白试验时,可不必将放有三氧化钨三氧化 二铬的燃烧舟推入炉中,同时燃烧舟后方也不 一定要再装一铜丝卷,这样操作比较方便而对 测定结果又没有什么影响。
E 碳、氢测定操作的合理程序是:当吸收剂达到恒重后,立即开始 测定煤样。当燃烧完毕第一节炉复间原位置后,取下吸收水分U 形管及二氧化碳吸收瓶,用干净布包好。 在其冷却过程中,称好下一个试样及覆盖好三氧化钨三氧 化二铬。当将吸收管、瓶称好后,再次装上,并把所有管塞及瓶 塞打开,即令氧气通过全系统,如氧气通畅,则打开燃烧管进口 端橡胶塞.用带勾镍铬棒勾出已燃尽试样的燃烧舟,接着用带环 的镍铬棒将待测试样的燃烧舟推入燃烧管中预先确定的位置,此 时一个样品的测试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