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绪论1.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点?答:文化传统是贯彻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其特点是,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是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通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答:人类文化学是以研究全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普遍规律为目的的。

而中国文化概念虽然也要涉及一部分全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但它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4.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应当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目的是不是;(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3)使学习者结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做出积极的努力。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5.简述中国古代利用自多大的一些失误。

答: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

(2)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灾难性的严重后果。

6.简述宋元时期大运河沿河中小城市的兴起。

答:随着沟通南北东西大运河体系的开通,沿海河兴起了一系列大小城市,如宋代首都开封、扬州等。

元朝京杭大运河沿河岸通州、临清、济宁、淮安、高邮等志是以水运之便出现的较为繁荣的城市。

7.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山西(即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8.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9.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1)窕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渔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

(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危害。

(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

(5)由政府提但是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

(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0.夏文化的特征是什么?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11.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12.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林立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性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1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入世的观点。

14.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

15.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

后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16.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

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倾向。

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17.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五德终始”说。

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18.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

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

19.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1)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

(2)任用酷吏,穷治那些地方的豪侠。

(3)“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

20.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答:在他们身上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施以重要影响。

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

21.简述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状况。

答:(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22.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同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

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

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

23.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

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

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

24.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25.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

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开成的汉族之中了。

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

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

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

26.17~18世纪西方介绍中国的书籍有哪些?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介绍的书籍贯有;(1)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2)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稣会士书简》;(3)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4)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5)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

27.简述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

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28.中国生产经济文化的含义是什么?答: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9.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农业盛世,原因何在?答:(1)汉代统治者把发展农业当做“理国之道”,由帝王颁令劝农,礼社稷、祷雨水、定岁时、议庆典,鼓舞天下农夫勤劳耕作。

(2)这一时期,兴修水渠、发明改造农具、改善耕作技术、撰写农书、移民屯田和开垦边荒等,被当做社会大事。

(3)农耕区的范围随之扩大,岁时娱乐渐成风俗,农业文化日益兴隆。

30.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中控制的?答:明代在立国初期,清丈田亩、制订赋税,继而又编造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

31.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这对传统的农耕经济有何影响?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出现,一方面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兼并过程,使许多农民离开了土地,加入了市民的行列;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传统农作物栽种布局的平衡,经济作物的种植量增加,农耕经济失调。

32.我国民族商业和手工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何作用?答: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社会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们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对农业经济生产起带动作用。

假如没有商业,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就不能内销外贸,就不能被外地外国的好东西刺激,从而发现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别人的优点。

没有手工业,中国的民族经济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无法借助大机器和新思想的力量,向现代社会转型,在世界竞争的轨道上,就无法提速。

33.概述我国商业发展的过程。

答: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市商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开始使用货币。

春秋时各国都城均设置了市场。

战国时商业都市崛起。

秦汉以后长安、洛阳等地已形成商业网点。

到唐代还出现了专卖店。

宋元以后商品经济逐步发展。

至明代中叶,我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商业经济更加显示了其活力。

34.我国民族商业的两个文化特点是什么?答: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二是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35.历史传说如何解释工匠的三个特点?答:(1)具有手工艺性,讲究手的巧慧、经验,手工的审美效果,肯定用双手实现大脑想法的工匠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