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练习试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选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A.0—5岁B.6—8岁C.8—10岁D.10—12岁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象的C.行为的D.伦理的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形成的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内化性和意志性9.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认知B.道德信念C.道德意志D.道德情感11.()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A.态度的评价B.态度的认知C.态度的意向D.态度的情感12.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评价成分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认同B.模仿C.从众D.内化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所表现的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是()。

A.依从B.认同C.内化D.参与15.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分为()。

A.依从、认同和内化B.依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D认同和内化16.衡量品德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

A.道德意志B.道德行为C.道德信念D.道德情感17.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

A.道德信念B.道德动机C.道德意志D.道德知识18.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A.一年级B.三年级C.五年级D.六年级19.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从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好孩子”取向阶段20.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B.两难故事法C.实验室实验法D.对偶故事法21.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叫做()。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智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想象的道德情感22.学生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其价值内化程度处天()水平。

A.组织B.反应C.接受D.性格化23.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无规则水平2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25.社会学习理论是由()提出的。

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6.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道德信念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27.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28.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9.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30.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C.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D.二者的结构不同31.()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3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A.缺乏正确的道德规范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33.“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34.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是低年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A.接受B.反应C.形成价值观念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35.一个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36.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7.下面能反映个人的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B.他总是烟酒不沾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38.()是指人对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39.个体按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称为()。

A.依从B.服从C.屈从D.从众40.()是指学习传播媒介显示的榜样行为。

A.直接模仿B.象征模仿C.创造模仿D.延迟模仿41.价值辩析这一理伦是由()提出的。

A.皮亚杰B柯尔伯格C.拉斯D.布来特4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C.8—10岁D.11—12岁43.()指引导个体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验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A.群体约定B.价值辨析C.角色扮演D.认同44.“当个体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群体就会给予赞许,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为”这属于()。

A.群体归属感B.群体认同感C.群体压力D.群体动力倾向45.品德是通过道德()来体现的。

A.认知B.情感C.意志D.行为46.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A.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无规则水平47.在态度和品德形成中的()阶段,个体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处在压力,而非内在的需要。

A.依从B.认同C.内化D.处化48.品德是一种()现象。

A.社会B.生理C.心理D.自然49.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原因在于()。

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认识不足C.道德意志薄弱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50.()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二.多选题1.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A.知B.情C.意D.行2.道德行为包括()。

A.道德行为技能B.道德行为习惯C.道德行为认知D.道德行为情感3.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和性格化。

A.接受B.注意C.评价D.组织4.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5.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6.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7.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

A.学校与集体B.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C.民族文化D.受教育程度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在儿童道德判断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对应阶段为()。

A.惩罚服从倾向B.普遍伦理取向C.遵守法规取向D.相对功利取向9.常用而有效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方法有()。

A.有效的说服B.树立良好的榜样C.利用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10.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包括()。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水平11.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A.具有依附性B.缺乏原则性C.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D.自我为中心12.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哪些特点?()A.盲目性B.被动性C.不稳定D.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是()。

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识D.受教育程度14.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是()。

A.习俗水平B.寻求认可取向阶段C.前习俗水平D.相对功利取向阶段1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

A.直觉的道德情感B.理想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D.伦理的道德情感1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是把个人得失作为评价标准来决定道德上的是非。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1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完成的。

A.说服B.观察C.模仿D.奖励18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

A.自我中心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19.态度和品德在()是一致的。

A.实质B.结构C.概念D.范畴20.态度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包括()。

A认知B.服从C.认同D.内化21.让道德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

A.角色扮演B.小组道德讨论C.群体约定D.新苏格拉底模式22.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识D.道德行为23()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24.观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学习者实际操作,遇到相似的情境,观察者就会身体力行,班杜拉称之为()。

A.观察学习B.直接模仿C.无需练习的学习D.创造模仿25.皮亚杰认为同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进入()阶段。

A.他律B.自律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26.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常作弊,反应出他的()问题。

A.情感B.水平C.品德D.态度27影响认同的因素主要有()。

A.榜样的特点B.榜样行为的性质C.示范的方式D.榜样的形象28.在下列()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正反论据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A.理解能力强的学生B.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C.培养学生长期稳定态度D.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生29.皮亚杰关于可逆性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A.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B.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C.规则必须遵守,不可更改D.对行为的判断依据的是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30.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如下表现()。

A.从直观、具体、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B.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C.道德判断从受内心道德原则制约过渡到依附于社会的、他人原则D.总体发展趋势是稳定的31.影响个人从众的因素除了群体的性别比例外,还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