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2012年第12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2期)
Total No .312
收稿日期:2012—09—20
作者简介:孙锐(1975—),男,吉林长春人。

吉林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副处长,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别经济。

浅谈世界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吉林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处,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次贷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沉重而深刻的影响,以此来反思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对维护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对其他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变革方式进行提炼,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监管理念以及监管模式做出反思,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自身建设,建立有效措施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关键词:金融监管;秩序;国际合作;机构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2—0118—02
为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目标,一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对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
其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监管体制开始显露出一定弊端,这源于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建立在分业经营的基础
上,
分业监管架构落后于混业经营格局,就会造成监管内容和范围过于狭窄,监管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缺乏统一的监管制度安排和工作规范,监管成本较高,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制度落后于市场,监管失灵和低效等问题。

借鉴国际上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浪潮,我们会发现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本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监管理念进行了重大调整,本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金融发展状况决定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国金融监管体制调整的成效,取决于该体制能否保证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能否可以适应该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一、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次贷危机后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特征监管缺位以及监管重叠是美国过去金融监管体制的症结所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监管机构必须对其监管理念、体制和监管模式做出调整。

调整分别从短期和长期
给出了方向,从短期调整来看,主要是解决当时的信贷和房屋抵押市场混乱,强化市场的监管,加强监管当局的强制措施,迫使市场合作,以此来推动金融市场稳定,保护并加强市场的消费特征。

从长期调整来看,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提升作为金融监管政策协调者的白宫金融小组工作效率,对各大银行和保险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

二是给予美联储更多的知情权和审查权。

三是成立了联邦抵押贷款创始委员会,监督各州对按揭贷款的管理,加强对房屋抵押贷款发起的监管,将许多此类经纪人重新纳入联邦监管的范畴。

具体措施一是针对过去在州注册的联邦存款保险银行受到州和联邦的双重监管、政出多门的情况,提出将在州注册银行交给美联储或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单行监管,加强集中监管的力度。

二是将国民银行牌照体系扩大化,取消联邦储蓄机构
牌照的颁布权力,
撤销储蓄管理局,由具有全国银行监管权的货币审计局履行其原有职责。

三是确立重要支付清算系统,
确立系统的联邦特许权和联邦优先权,加强对支付清算系统的监管,美联储享有自由
决定权,
并拥有权力制定相关强制性标准。

四是合并原有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贸易委员会,
合并成证券交易委员会统一监管证券期货业,提高对证券、期货分业的监管效率。

五是在保险业方面,
8
11
加强联邦政府对保险业务的监管。

(二)日本金融监管体制特征
日本金融厅作为日本金融监管的最高行政部门,对日本金融市场实行统一监管,全面负责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工作。

除此以外,日本成立了以不同监管职能为主的专业监管部门,由日本银行负责执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与制定,根据法律规定,日本银行有权与有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签署检查合同,有权行使其职能,检查市场金融机构,对其经营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力求在实现职能监管的基础上,保留分业监管的优势。

日本金融厅与日本银行的分工不同,业务重点不同,但双方具有协同性,各自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实现机构改革的平稳过渡,也就使得银行监管具有了双头监管的功能。

为了加强工作的协同性,法律规定,受金融厅长官节制,日本银行应允许金融厅职员查阅相关资料,并向金融厅出示检查结果。

这种协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了信息共享,建立了沟通平台,双方工作人员通过日常的互换信息,形成了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

为减轻下属金融机构的负担,协商机制又发挥了重大功能,监管机构不干预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主要通过增强居民的风险意识、信息披露等服务机制实现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三)德国金融监管体制特征
德国金融监管局是德国金融监管的最高机构,主要职责是保证德国金融产业正常运行,确保金融机构、保险企业和银行的清偿能力。

德国金融监管局下设三个专业部门,分别监管银行、保险、证券三种业务,同时还设置有三个交叉业务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交叉领域的问题。

德国银行监管对从业机构资信有严格要求,银行开展业务前必须符合充足的资本要求,同时还要有至少两个专业、资信水平高的管理人员。

有资格提供银行服务和产品的机构必须具有良好管理水平和偿付能力。

银行监管部门进行持续监督,资本充足要求和资本充足的流动性是检查的重要内容,还必须检查银行是否存在大额风险暴露,未提足坏账准备以及违反审慎监管标准等问题。

在监管方式上,监管部门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开展证券业务的信用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外部审计。

此外,德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是咨询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了消费者保护协会、金融机构代表和学术团体等咨询服务机构,主要作用是提供建议,提供如何提高监管水平的策略等。

二、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启示
(一)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
根据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金融监管当局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和出台金融监管的相关办法,严格规定金融机构的市场认定制度,对于符合资本条件的机构允许经营金融产品,对于不符合资本条件和流动型要求的机构严格控制。

强化金融执法,进一步赋予银监会、证监会等国家金融监管机构重大权力,并保证其在运作上的独立性。

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坚决取缔非法金融机构,严禁任何非法金融活动。

(二)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监管不仅涉及一国金融行业,中国金融业已经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协同效应开始逐步增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加强跨国的金融监管合作和政策协调,防范国际金融危机。

必须深化人员交流、信息共享、风险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中国金融监管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

(三)建立集中稳定的金融监管机构
越来越多的混业金融集团出现,使得现行的“一行三会”制度和协调机制无法从根本上对其实行有效监管。

因此,成立一个长期稳定的金融监管机构迫在眉睫。

介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现状,在具体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三会仍然按照各自领域各自分工,但遇到交叉领域或者重复监管的领域时,要由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协同三会进行监管,由固定人员和在三会中临时抽调的人员组成监管团队,并在监管过程中行使主要权力。

现行机构之间要有效沟通,并且要定期由金融监管机构牵头组织一行三会的联席交流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机构作为一个长期并稳定的有效机制,可以更好地与国际进行合作与沟通,加强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地位,对我国金融国际化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东,石富元,梁颖.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集中监管趋势———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启示[J].商事法论集,2010(1).
[2]李德.中国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J].海南金融,2006(1).
[3]尚新华.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来自金融危机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8).
[4]朱伟一.美国金融机构监管新说[J].国际融资,2010(7).
[5]刘宇飞.美国金融监管哲学的转向及影响[J].美国研究,2009(3).
9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