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PPT(76张)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PPT(76张)
(二)1929-1933年大危机
至20世纪70年代
1929-1933年,西方世界发生了—次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由于证券市场大崩 溃引起的经济危机,对西方的银行业和证券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使得银行业 与证券业合业经营的弊端暴露出来。美国国会经过调查后认为,这次经济危机是 以大量银行倒闭为特征的金融危机,旧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银行从事高风 险的证券业务。因此,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该法 案确立了银行与证券、银行与非银行机构分业经营的制度,成为一部划时代的金 融立法,对全球金融经营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法案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为 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除了可以进行投资或代理、经营指定的政府债券、用 自有资本有限地买卖股票债券外,不能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投资业务;同 样证券公司也不能从事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这是美国证券业和银行业分业 经营的重要标志。为了加强对证券业的监管,1933年美国颁布了《证券法》, 1934年颁布了《证券交易法》,1939年颁布了《信托契约法》,1940年颁布了 《证券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1939年设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金融监管 的加强对维护金融业的稳健经营、增强公众信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许多国家纷纷参照美国建立了分业监管的模式,如日本、加拿大、澳大 利亚等。然而,与此同时,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仍然维持混业监管 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因此在这一阶段,世界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另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混业 经营、混业监管体制。
一、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金融监管体制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地区)有不同特点,概 括来讲,可将其分为三类:
一元多头式
全国的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独立的 权力,在中央一级由两家或两家以上机构共同负责的监管模 式,德国、日本、法国均属于这种模式,这反映这些国家权 力集中的特性和权力制衡的需要。 一元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的优点是,有利于金融体系的集中统一和监管效率的提高, 但需要各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从德国、日 本、法国的实践来看,人们习惯和赞成各权力机构相互制约 和平衡,金融管理部门之间配合是默契的,富有成效的。然 而,在一个不善于合作与法制不健全的国家里,这种体制难 以有效运行。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由于金融监管体制模式通常与金融业经营模 式有一定的联系,而金融业经营模式主要是分业 经营和混业经营,因而又可以把金融监管体制划 分为分业监管和混业监管。分业监管模式是指在 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内分别设置独立的监管机 构,专门负责本领域的监管。混业监管模式是指 仅设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金 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的监管。
一、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二元多头式
中央和地方都对银行有监管权,同时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 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联邦制国家因地方的权力较大往往采用这 种组织机构,如美国和加拿大。实行二元多头监管体制的国家情 况也不完全相同。如美国的二元多头监管体制形成对某一家银行 (不管是国民银行还是州银行)的多头的、重复的检查管理;而加 拿大的二元多头体制却是各自监管特定的金融机构,并不重复, 尤其是对联邦特许银行——商业银行和外因银行机构的监督管理 还是单一的。二元多头监管体制适用于地域辽阔、金融机构多而 且情况差别大或政治经济结构比较分散的联邦制国家。实行这种 体制的优点表现为:能较好地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防止金融权 力过分集中,有利于金融监管专业化。但是,这种监管体制也存 在监管机构交叉重叠,容易造成重复检查,影响金融机构业务活 动的开展,金融法规不统一等缺点。
现代金融市场学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体 制
目录
1
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一、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
三、各国(地区)金融监管 体制比较分析
2 西方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二、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三、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 四、德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3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 二、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 建立和完善 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进一 步改革
总述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体系和基本 制度的总称。它涉及金融监管当局、中央银 行以及金融监管对象等多个要素。金融监管 体制的模式受一国社会经济体制、经济发展 水平、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具体组织结构 等多种因素制约。本章重点讨论金融监管体 制的变迁、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比 较以及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变。
一、金融监管体制模式
集中单一式
由一家金融机构集中进行监管,这一机构往往是各国 的中央银行。这种监管模式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 很普遍,但二者的形成机制却有所不同。发达的市场经济 国家实行此种模式是金融高度发达基础上一体化的结果, 是与其完善的市场体系、高度的经济水平和自身拥有较大 独立性的中央银行相适应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种模式, 原因则在于其国内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制度结构比较简 单,客观上需要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统一干预监管以便与这 种状况相适应。因此,尽管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监管也由中 央银行执行,但体现的是政府意志,而不具备中央银行独 立的监管和决策权力。这种监管体制的优点主要包括:金 融管理集中,金融法规统一,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和金融 监管的效率。但是,这种体制易于使金融管理部门养成官 僚化作风,滋生腐败现象。
第一节 金融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制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始于西方的金融自由化、金 融创新浪潮,冲垮了二次大战后在许多国家推行的专 业金融体制,一些国家的金融业纷纷挣脱政府管制和 法律限制的枷锁,向更高层次深入发展。通过收购、 兼并或者设立附属公司,或者通过金融创新饶过管制 从而向顾客提供原先只由其他机构经营的业务。在这 种情况下,传统经营模式被打破,银行与非银行金融 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金融机构业务走向多 元化、综合化。金融监管体制模式也因此出现了发展 变革。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
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融业基本是混业经营的格局,金融业 的核心是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都不发达。20世纪初,美国金 融市场的主体商业银行,开始经营证券业务。1929年以前.证券 市场日益繁荣和膨胀,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投资、包销、经纪活 动空前活跃,商业银行大力扩展投资银行业务,并直接担任证券 承销商。这一阶段的银行业务综合化、自由化,从存款、贷款、 汇兑到信托,经营活动自由,政府很少给予限制。商业银行通过 对企业的贷款和股权投资,参与竞争企业债权、股票发行的主承 销权,并从银行的信贷和股权参与部门中划分出证券推销部门, 专门从事证券业务。在混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下,金融监管的职能 基本由中央银行旅行,中央银行是唯一的监管机构,属于比较典 型的混业监管。英格兰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兰西银行和美国联 邦储备体系都承担金融监管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