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新教材 新教法
二、新教材
• • • • • 什么是教材? 新中国教材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 新教材“新”在什么地方? 教师如何利用教材? 高中各科课程必修选修模块
什么是教材?
• 《中国大百科 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 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 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 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 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 教材。 • 日本学者欢喜隆司教授认为,“从总体上说教材是受学校教学内容所 制约的。它源于实质性的科学、文化、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以 计划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包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学习活动在 心理上和实践上主动地作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成分加以掌握的物 质对象和观念对象。 • 传统教育派认为:教材是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是学校各学科的目的 内容或材料。现代教育派认为:教材既包括师生所从事的活动,又包 括完成此类活动所应用的各种材料或工具。教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 的)和无形的(精神的)。
杨友明
一、新课程
• 课程标准的含义 • 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 标准? •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的含义
•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 量要求。 • 国家课程标准所要体现的国家意志,突出地表现 在国家所规定的国民素养或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上。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从而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正因为国家课 程标准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意志,所以它具有统一 性、普遍性和强制性。 •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核心要素,规定了各课程门类 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从而成为教材编写、 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新中国教材改革经历了哪些阶段?
• 1950—1988年人教社出版七套教材 • 1988年开始编写义务教育的“63”和“54” 制教材 • 1995年开始的第九套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 中教材 • 2001年初中新课程教材编写 • 2004年高中新课程教材编写
新教材“新”在什么地方?
⑴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⑵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⑶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⑷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⑸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⑹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⑺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高中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三个层次构成。
学 习 领 域 科 目 模 块
关于学习领域
• 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 语言与文学 数学 • 人文与社会 科学 • 体育与健康 技术 • 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 •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 组成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语言 与 文学
数 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术
体育 与 健康
艺 术
综合 实践 活动
体 通 信 语 外 数 政历地 物 化 生 美音艺 育 用息 与 文 语 学 治史理 理 学 物 技 技 健 术 乐 术 术术 康
(略)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关于科目
•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 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 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 术)等12—13个科目; •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 用; •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多种外语。
关于模块
●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 辑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 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 内容, 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 方式的要求与建议; ● 每个模块通常为 36 学时。
教材解读:
• 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 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 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 从教材构成的角度讲,信息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是组 成教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教材的功能上看,教材是教 师为一定育人目标服务的师生之间的是中介媒体。在新课 程师资培训资源包《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靳 玉乐等主编)将教材定义为: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 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 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的 图书教材,又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 现实教材。
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 成课程标准?
•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 教育。 •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 高。 • 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 施过程。 • 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1)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 针对学生,明确该学段学生应达 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 到的基本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 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 的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本学科课程 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的发展。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1、实行评价方式发多元化。对学生学习的评 价,不能仅仅依据纸、笔方式的考试,还 要采用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 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等有促进作用的评价方式
2、在评价的主体上,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 价,又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3、积极有效的评价应贯穿学科教学的全过程, 应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 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 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 地体现了原则性、规 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 定性、刚性。
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 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基础教育的要 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 •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 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