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与绘画艺术特征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思翁。
松江华亭人,生于嘉庆三十四年,死于崇祯九年。
在中国绘画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很特殊的人物,不论是他的政治生涯、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中都体现了明显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董其昌热衷功名,但是却屡遭贬谪,多次隐退,寄情山水。
他追求清旷之乐的生活状态,但去纵子行凶,横行乡里,以致家宅被焚。
从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实践方面看,他信服心学,沉溺于禅学,主张顿悟;另一方面又在艺术实践中主张“苦心力学”。
特别是他提出了“南北分论”的艺术理论,至今也是各方争论和关注的焦点。
董其昌的画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首先是董其昌对绘画艺术的绘画对象,绘画方式和绘画作品的“意境”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次就是“南北分宗”的理论问题,南北分宗是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也表现了董其昌绘画思想的独特性。
一、董其昌绘画美学思想(一)绘画师法的三种对象董其昌认为,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读万里书,二是行万里路。
他说:“不行万里路,不读万里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此在吾曹勉之,无望庸史矣[1]。
”我认为这里的读万里书就是指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和把握,当然也包括对古代各个朝代画论与绘画技巧的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这也就是董其昌绘画师法的三个对象中的第一个方面:师法古人。
董其昌对于绘画和书法艺术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而行万里路,我认为就是绘画师法的第二个方面:自然。
艺术家要师法自然,从而使千山万壑一一列于心中,只有这样的绘画才能将自然山水的内在气质一一写出。
正所谓“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成,仅此当以天地为[2]。
”“画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万卷书,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3]。
”可见,董其昌不仅强调师法古人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师法自然的重要性。
从上述的董其昌的画论中可见绘画以天地、山川、古人为师。
或者说,这三者就是绘画艺术师法的三种对象。
1. 绘画师法第一种对象:天地以天地为师,这里的天地董其昌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它的具体意义,我认为这里的天地应该不是指天空和大地这样单纯的概念。
按照郭象的解释:“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
”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我想这里的天地应该是指天地万物自然变化过程中最自然的状态。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师法天地,我认为应该是师法万物自然精神之表现。
董其昌的艺术思想不仅受明代哲学心学的影响,也受老庄的哲学影响,在《容台别集》中,董其昌对老子的《道德经》曾有过学习和探讨。
但是,董其昌没有停留在老庄哲学的抽象意义的层面上,而是将老庄哲学加更艺术化的解释。
“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无非生机。
[4]”就是董其昌对师法对象的美学解释,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有如天助,自然而成的绘画作品。
董其昌认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应以“天然”为胜,其“行笔布置”、“笔纵思措”之处,必须“参乎造化”,抹去一切人为的刻意的痕迹,正是这样“天机自张”的产物,才能称之为“神品”[5]师法天地就是要求艺术创作应该参照和契合宇宙万物的造化过程,只有这样,艺术才能达到神妙的境界,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画以天地为师”的含义。
2. 绘画师法的第二种对象:山川山川的含义应该是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它包括江河湖泊,花草树木。
师法天地是要求绘画创作表现和描写自然界创造演化的自然过程,而师法山川主要是提倡观察大千世界本身的各种不同的自认形态,获得不同于他人的艺术风格,对于一个艺术家的绘画风格的塑造也是其主要的因素。
师法山川,要求艺术家要以“微观”和“宏观”的视角分别对自然景物的内部结构、内部形态和整体风貌、整体气象进行具体细微的审美体察和把握。
董其昌十分强调对自然景物的不同形态的观察,十分强调从微观到宏观以及各个角度和全面的对自然景物进行观察。
十分强调艺术要注意表现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才能为山水传神。
董其昌这些美学思想是对前人艺术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这些观点就是在今天也有着不可磨灭的思想价值。
3. 绘画师法的第三种对象: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沟壑内营。
[5]”一个艺术家必须注重内在的文化修养,我们评价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注意到她的绘画功力,还要注意“博学”方面。
这对其人格的涵养和艺术创作的境界都十分重要。
董其昌对师法自然,师法古人的观点中包含了很多丰富的符合艺术创造规律的见解,而董其昌自己也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艺术风格。
二、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艺术的真实离不开自然的真实,只有在自然真实的基础上,艺术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真实。
艺术真实与自然真实是密切相关的,艺术必须写照自然,必须做到和自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似”,脱离了自然就不会有艺术的真实。
董其昌在观摩和品味临仿古人作品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从它们的艺术形式和笔墨技巧入手,而是从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入手去学习古人,这就是说将古人作品放置到与它息息相关的自然背景中去,去考察它的真实性。
董其昌说“《潇湘图》与此卷,今皆为余有,携以自随。
今日舟行洞庭湖中,正是潇湘奇境,辄出展观,觉情景剧胜。
[7]”董其昌以自然真实来考察和印证艺术真实,考察和印证古人是如何在这种真实的自然背景中进行艺术创作的。
董其昌看到了自然真实对艺术真实的限制作用,看到了“潇湘道上,山川奇秀”的真境对“潇湘图”创作的基础和源泉作用。
也正是在这种考察和印证的基础上,董其昌进一步品味到,学习古人作品中所包含的笔墨形式和技巧的重要性。
开辟了自己艺术创造的取向和途径。
在对待自然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上,董其昌认为:艺术真实高于自然真实。
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如画。
[6]”这里说的境就是指自然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必须依赖这种自然的真实。
在某种意义上看,自然的真实无论在其数量、空间规模以及现实形态的丰富性方面都要比艺术真实要优越的多,这就是董其昌说的画不如山水。
董其昌十分反对把艺术降低到自然水准的观点,反对把艺术仅仅等同于自然、甚至把艺术贬低为假山水的错误观点。
认为这是一种颠倒的见解。
因此,董其昌认为艺术可以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自然真实的更高的真实。
董其昌所认为的艺术形式——分合、虚实、疏密诸种关系的组织和营构,决不是纯自然的主观创造,绝不是与一种与自然真实全无无关的孤立的艺术虚构。
应该说,这种艺术形式关系的组织和营构一方面与董其昌继承古人种种“古法”遗产相关,另一方面与他对自然的归纳和提炼有关。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超越了古人艺术的蹊径,有超越了自然真实的局限。
三、董其昌绘画艺术风格特征董其昌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
他认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创意,古人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
凭借自己对古人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自成家法的化境。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
他十分注重师法古人的传统技法,题材变化较少,但在笔和墨的运用上,有独特的造诣。
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名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虽然处处讲摹古,并不是泥古不化,而是能够脱窠臼,自成风格,其画法特点,在师承古代名家的基础上,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划之中,因而他所作山川树石、烟云流润,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墨色层次分明,拙中带秀,清隽雅逸。
董其昌在吸取前人笔墨技巧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特别是近景的松杉,穿插有致,姿态生动,完全是师法自然造化的结果。
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这两发面在董其昌的手中,已经不再是一种人为的机械的拼凑,而是一种有机和谐的统一。
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与绘画风格的形成于明代的哲学、禅学、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董其昌的绘画中,看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充满灵性的心中山水,笔法轻盈,用墨散淡。
近处的湖水山石,远处丛林掩映的茅屋,曲折蜿蜒的小径,缥缈虚无的浮云,似有似无的山峰,没有一丝尘世间的烦浊。
董其昌的书法也同样的安详,除了草书中略微流露出的狂放和激越外,似董其昌强调师法古人、师法自然,从而使千山万壑一一列于心中,只有这样的绘画才能将自然山水的内在气质一一写出。
正所谓“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成,仅此当以天地为[2]。
”“画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万卷书,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
”董其昌认为艺术可以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自然真实的更高的真实。
应该说,这种艺术形式关系的组织和营构一方面与董其昌继承古人种种“古法”遗产相关,另一方面与他对自然的归纳和提炼有关。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超越了古人艺术的蹊径,有超越了自然真实的局限。
关键词天地师法真实灵性[1]《画论丛刊》(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2] 同上[3]《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十八,文物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4]《画论丛刊》文物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5] 《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卷》,136—137页。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6] 《画论丛刊》文物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7]《画禅宝随笔》/bbs/viewthread.php?tid=150379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画论丛刊》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道德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董其昌卷》,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珊瑚网·名画题跋》文物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庄子》中华书局,1997年9月出版《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美术研究》2005年第一期乎可以感觉到董其昌书写时抛弃一切烦恼、心中一片空明的状态。
心情狂躁不安的人是永远无法写出董其昌那样的书法,画出那样的画面的。
董其昌的书画作品憧憬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讴歌自然的同时,安抚自己的心灵,求得愉悦和净化。
这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博大的功能,人性化的功能。
董其昌的伟大贡献正在这里。
来源于对艺术的耐心、从容和执着。
论文题目:简谈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与绘画艺术特征姓名周佳怡学号200911072院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专业美术学年级2009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