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第四讲 人格的特质理论(1)
11第四讲 人格的特质理论(1)
• (一)什么是特质 • 1.特质的界定:是个体的“心理结构”和“神经
特性”,“能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发动并 主导等值形式的适应行为与表达行为。”(Allport, 1961) 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的、持久 的倾向;是指用以区分人或物的特征或品质,尤 其是指一种或多种或多或少相对一致的行为模式 (Colman,2001)。 特质 (trait) 是指个体内在的系统和倾向,这种系 统或倾向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知觉情境,并对各 种极不相同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方式。
第四讲 人格的特质理论
聂衍刚
内容提要
• 引论:特质及其早期研究 •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 二、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 三、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 四、当代人格特质理论(五因素人格理论)
思考题:
• 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的基本思想 • 2.基本概念:人格、特质、机能自主、统 • • • • • •
重复性活动。如退休后任然每天7: 30起床。 • 2.统我的机能自主,包括个人的兴 趣、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情操。
四、统我与健康人格
• (一)什么是统我(自我统一体) • 人格的所有不同部分具有延续性和整体性,
意味存在一个人格组织机构,即自我统一 体,或称统我。(也称灵魂、自身、自我)
• • • • • • • • •
第四节 人格的五因素理论
• 一、人格五因素理论的来源 • 词汇假设理论 • 跨文化的一致性 • 自评与他评的一致性 • 与动机、情感及人际机能有关 • 来自临床方面的证据
二.人格五因素结构的内涵
•
• •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情绪状态的稳定性 以及内心体验的倾向性;
外倾性(Extraversion):反映个体NS的强弱和动 力特性; 开放性(Openness):反映个体对经验的开放性、 智慧和创造性;
二、特质及分类
• (一)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 前者是个体具有的特质;后者是社会成
员共有的特质。 • (二)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 前者是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后者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 基础的行为特质(16PF)。 • 1、表面特质:35种 • 2、根源特质:16种
• 16种根源特质: • (A)乐群性 (B)聪慧性 (C)情绪稳
2. 人格特质的内涵与特点 特质 (trait) 是指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和倾向,
这种系统或倾向使个体以独特的方式知觉情境, 并对各种极不相同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方式。 是一种以某种特定方式行动的相对稳定的、持久 的倾向;是指用以区分人或物的特征或品质,尤 其是指一种或多种或多或少相对一致的行为模式 (Colman,2001)。 特质的特点:①内在、一般的行为倾向;②一致 性和持久性;③动力性和独立性;④独特性和普 遍性
•
•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人性中的人道主 义及人际取向;
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反映自我约束的 能力及取得成就的动机和责任感。
• 近二十多年来,主要有五个研究者
(Goldberg,1981,1990;Digman,1981; John,1990; Casta & McCrae,1992,1997 等),他们一致得出结论:人格领域可以被 合适地,描述为五个等级结构。对于这五 个因素,不同研究者的解释和命名虽然不 尽相同,
• (三)健康的人格——机能完善者 • 1.自我扩张的能力(Capacity for Self •
•
• • •
Extension) 2.与他人热情相处(to Relate Himself Warmly to Others) 3.情绪稳定和心安理得(Emotionally Secure and Accepting of Himself) 4.实事求是(Realistically Oriented),即客 观地感知世界。 5.体现自我客观化,即客观地认识自我。 6.统一的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 Life)
•
• •
特质的生物学基础 在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特质的唤 醒理论; 三维结构跨文化的一致性,“如果生物因 素不起主导作用的话,就不存在跨文化一 致性。”(1990) 遗传在每一维度中都起重要作用,人格发 展约有2/3的变异可归功于生物因素。
• 三、人格的层次模型 • (一)类型 • (二)特质水平 • (三)习惯性反应水平 • (四)特殊性反应水平
• 奥尔波特以研究人格著称,著作包括: • 《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 • 《人格的本质》(1950) • 《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研究》(1955) • 《人格的模式和成长》(1961)。
• (二)什么是人格 • 1937: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适应环境地 •
• • •
那些生理心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1961:人格是个体内部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 它决定了一个人特征性的行为和思想。几个关键 概念: 动力组织 生理心理系统 特征性的行为和思想
与习得特质(外能)
• 三、特征方程式与人格的发展 • (一)特征方程式 • R=F(S· P) • (二)人格的发展 • 1、遗传与环境 • 2、学习的作用和年龄特征
第三节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 一、艾森克(Hans Eysenck, 1916-1997)及 •
研究方法 德裔英国心理学家,被传记作家喻为“知识 界的斗士”。他在自传中写道,“从我青年早期 与纳粹对立开始,到我与弗洛伊德和投射技术对 立,提倡行为疗法和遗传研究,以至近期的许多 争论,我经常站在现有理论的对立面,反对这些 理论,但我更愿意相信在这些争论中多数人错了, 而我是对的。”(Eysenck, 1982)
• Tupers和Christal在1961年在早提出了“大
五”因素,即:(Ⅰ)精力充沛(健谈, 自信,活跃);(Ⅱ)愉快(合作、可信、 善良);(Ⅲ)可以信赖(正直、负责、 有条理);(Ⅳ)情绪稳定(安静、没有 神经质、不易发怒);(Ⅴ)文雅(明智、 有修养、独立思考)。
二、人格的维度
• (一)内外向: • 1、外向的人; 2、内向的人 • (二)神经质: • 1、稳定型; 2、不稳定型 • (三)精神质: • 1、高分者;2、低分者
• 内外倾(Extraversion):以皮层唤醒为基
础,反映个体的冲动性、社会性、活动 性、感觉寻求等特征,该维度与歇斯底 里症和焦虑症高度相关; • 神经质 (Neuroticism):反映情绪的稳定 性、敏感性及焦虑或抑郁的程度,该因 素与神经症(高神经质与高内倾性)相关; • 精神质(Psychoticism):反映自我中心性、 攻击性及对他人的关心程度,该因素与 精神病(高精神质与高外倾性)相关。
定性 (E)恃强性 • (F)兴奋性 (G)有恒性 (H)敢为性 (I)敏感性 • (L)怀疑性 (M)幻想性 (N)世故性 (O)忧虑性 • (Q1)激进性 (Q2)独立性 (Q3)自律 性 (Q4)紧张性
• (三)体质特质与环境形成特质 • (四)其他特质 • 1、能力特质: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 2、气质特质 • 3、动力特质(动机):本能特质(能)
• (三)与人格相关的术语 • 1、性格:加以评定的人格,意味对一个人的道德
• • • •
判断。 2.气质:是人格的情绪组成部分,与情绪活动的 易感性、反应的强度、速度、主导心境等有关, 是个体的素质。 3、类型 体型说、血型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以及内外 倾学说。 类型是指在人口中可以因被觉察到的特点而归入 一个群体的人,如官僚主义者、粗心的教授;特 质是在个人的行为中重复出现的特点,如攻击性、 魅力、良心等。
我 3. 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特征 4.卡特尔关于特质分类的思想 5.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 6、艾森克的人格三维结构理论 7、艾森克的人格的层次模型论 8、当代人格五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
引论:特质及其早期研究
1. 特质论的假设及其关注点 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
境的一致性。 特质论主要关注于行为的描述和预测。
3. 人格特质与人格类型 1) 特质论的理论渊源:古代的气质思
想。
2) 近现代的类型说:体型说、血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以及内外倾学 说。
3)特质与类型的关系:
类型是指在人口中可以因被觉察到的特点而归入
一个群体的人,如官僚主义者、粗心的教授;特 质是在个人的行为中重复出现的特点,如攻击性、 魅力、良心等;
五、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简评
• 1、关于行为原因(特质)的解释 • 2、关于研究方法,对个体的整体心理组织
的关注。 • 3、关于动机与人格的关系。
第二节 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 • • • • • • • • • •
一、卡特尔(R. B. CATTELL,1905--?)及研究方法 (一)生平简介 (二)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1、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方法之一,只用于对若干个因变量 的分析,不包括对自变量的分析,只分析可能构成因变量中各 因素间的关系,不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目的是使因变 量结构中各因素数量减至最低限度,但仍不失原来的代表性。 1)相关性 2)因素分析的技术: 3)因素分析的程序 2、资料来源: 生活记录材料(L-data); 人格问卷材料(Q-data); 情境测试材料(T-data)
• 1939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37-
1949 年任《变态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编辑。曾执教于卡罗来纳大学和锡拉丘 兹大学,直到1957年退休。 • 1963 年获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授予的金 质奖章。 • 1967年因患肺癌逝于马萨诸塞州的剑 桥。 • 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 奖
• (四)完备的人格理论的标准 • 奥尔波特的关于完整的人格理论的五个 • • •
条件: 1)必须把人格看作人的内部的蕴涵; 2)必须把人看作发展变化的人; 3)必须在现实中寻求行为动机,而不是 在过去中寻求; 4)人格测量单位应该是活的综合(特质 Trait); 5)必须涉及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