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模板:3656-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656-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⒈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用高等职业教育牵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和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工业机器人行业正成为受政府财政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近几年新成立的专业,这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在中职、高职学校相继开出,但中、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所开高课程重复,课程标准重叠,衔接不好,更没有开通升学直通车,目前湖北省没有中、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模式培养方案,为了今后能打通湖北省中、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模式培养直通桥,为此提出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研究。

⒉课题界定:众所周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职教体系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

中职教育历史悠久,高职教育则出现较晚。

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初级和中级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衔接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业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训教学、师资等多方面的衔接。

中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直通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依据,也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有利于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衔接的执行上,将充分认识到中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文化基础、教学条件等。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曾对中高职课程衔接做出如下论述,“中高职的衔接归根到底就是课程衔接,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最灵活的”。

无论是什么培养目标,具体执行实现还需要依靠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课题主要是进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进行研究。

⒊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通过对中国期刊网( CNKI) 论文数据库,以“中高职衔接”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发现1997—2017年( 截至2017年5 月) 这二十年期间发表论文为1946 篇,其中期刊论文为 1861 篇,从1997年开始才出现相关研究成果,1998—2010 年13 年间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每年不超过 20 篇,从2011 年开始呈迅猛上涨的态势,特别是 2012—2017年这四年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论文总数1742 篇,约占二十年研究论文总数 1851 篇的94% 。

另外,中国优秀硕博论文网数据库中找到 32 篇相关硕博士论文,比如金盛的博士论文《涨落中的协同: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史可可的硕士论文《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衔接研究》及邵元君的硕士论文《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等。

这些学者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中高职教育的一体化问题、衔接问题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

由此看出,中高职衔接理论与实践研究是近5年来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及难点,且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是职教界的研究重点。

中高职衔接起步于我国20世纪末,主要的形式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3+3”模式、高职自主招生模式。

在这几种模式下,由于中、高职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一致,课程标准不统一,使得中、高职学校各自为政,造成专业培养目标、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等方面脱节。

为此全国各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将数控技术、机电一体技术、计算机应用、会计、护理等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衔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研究。

国外情况:英国主要采用分层式教学模式,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规定:只有取得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培训证书,才能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就业。

TAFE 学院以技术技能培训为本位,构建了特色显著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产业界为主导。

美国:推出技术准备计划(tech prep),致力于整合至少两年的中等教育和两年的中等后教育。

目前国内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还是空白。

⒋选题意义:(1)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职教成[2011]9号)精神,为构建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下基础。

(2)服务孝感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为本地区培养急需合格的中、高级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增强中高职教育中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吸引力,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减少教育浪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⒌研究价值:(1)完成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对构建中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直通桥,为实现湖北省高职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型服务。

(2)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研究成果的转化,将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整合重组一些中职校与高职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以利于稳定中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⒈理论依据:(1)2014 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年) 》,文中指出: 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由此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的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我国从21 世纪80 年代开始关注中高职衔接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中高职衔接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职成教[2011]9号文)要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衔接”。

(4)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⒉研究目标: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中高职有效衔接研究,最终确保中职与高职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符合技术能型人才培养规律。

⒊研究内容:(1)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研究;(2)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研究。

(3)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核心课程标准制订。

⒋研究假设:(1)“3+2”中高职衔接班需采取中、高职协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上进行分学段教学和管理。

(2)由于中职和高职工业机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中高职衔接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针对性地整合和开设相关课程,将知识和技能训练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完成从中职到高职的过渡,由此来构建课程体系。

⒌创新之处:工业机器人行业正成为受政府财政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热门专业,通过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进行研究,构建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特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题研究成果可以为湖北省填补空白,并走在前国前列。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本研究课题立足于××××××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学院开设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主,对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双方学校相关专业老师一起组成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3+2”培养模式,以中职升高职、连续培养为背景,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本课题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规格定位,并提出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将主要运用“文献查阅法”、“调查法”、“比较法”、“实践(行动)研究法”等:文献查阅法:对国内外对此类课题的研究进行情况在相关的网站进行文献查阅,并对查阅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研究。

调查法,对省内开设相关课程的相关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找出相关存在的优缺点并进行分析整理研究。

比较法:一是新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方法进的对比,二者在人才培养、考核办法、教学质量诊断与反馈诸方面有哪些异同,凸显本课程改革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实践(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将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应用于中高职教学,对应用效果进行检验,边研究边实施、不断总结完善。

3、技术路线文献搜索→现状分析→提出构想→理论联系实际→撰写报告4、实施步骤预研究/缘起(2017.5-2015.9) 阶段课题研究缘起、前期预研究工作;立项成功之后,在2017年9-10月举行“开题报告”;课程体系架构(2017.9-2018.5)阶段教学团队根据社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中高职生源特点,确定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规格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中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制订人才真培养方案(2018.5-2018.8)分别制订中、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2018.9-2019.2)阶段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试运行及改进和完善;汇总结题(2019.2-2019.6)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提交结题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