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部分【课文畅想曲】大家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文章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大家想一想这个“记”字是什么意思呢?像这样的题目中带“记”字的课文还有很多,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你现在能够通过这些题目大体揣摩一下这些文章会写些什么吗?上面的这些文章写得都是游览某地之后写下的游记。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篇游记的作者都会按照游览顺序,在文章中写出自己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叶圣陶先生,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他曾从任过10年的小学教师,出版过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鲁迅曾经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
”第二部分【我爱记字词】可是,同学们,在朗读课文之前,我们必须先学习一些生字,只有认识了它们,我们读起课文来才会更顺畅更愉快!鹃这个字读juān,跟着老师读——鹃,鹃,鹃。
注意和“捐款”的“捐”,“手绢”的“绢”,“涓涓细流”的“涓”区分,不要搞混了。
书写时注意“月”在左下,竖撇变竖;“鸟”字起笔稍高,略宽。
这个字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一种植物,也叫映山红,二指一种鸟。
可以组词:捐款、捐献。
桐读tóng,多用来指一种植物,梧桐、泡桐。
它和“铜镜”的“桐”很相似,大家要辨别开。
书写的时候,“木”宜窄长;右部被包部分靠上。
臀这个字念tún,不要读成tuí。
我们来看,它是不是和“失之交臂”的“臂”字很像啊,你们一定要在书写的过程中不要写错。
现在就拿出笔写一写吧,上部要紧凑,下部拖上。
它的意思是指人体后面两骨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
可以组词,臀部、臀围。
笋sǔn,这个字很简单,它指的是竹的内芽,味道鲜美,可做蔬菜。
与其相似的字有“秋水伊人”的“伊”字。
组词:笋芽、春笋、竹笋、笋鸡。
书写的时候,注意上窄扁下宽大,下部的横要出头。
第三部分【课文朗读】学完了生字,我们就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读的时候,思考一下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这是我们本篇课文的重点。
同时,用心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
开始课文朗读吧!课文大家已经读完了,在刚才的朗读过程中,大家都读得很投入、很认真,肯定体会到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风光,钟乳纵横,千姿百态。
也必然感受到了这篇课文的基调是充满惊奇与热爱。
老师提醒大家,回过头再读的时候,要注意第2自然段描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要读出欢快明朗的语气,语调飘逸舒展。
第3、4自然段,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读时要语调惊奇,语调上扬。
第5自然段,写怎样透过缝隙来到内洞,朗读时,要充满惊奇感,语调低缓,节奏放慢。
第6自然段,写内洞的景象,语气新奇,语调舒缓。
最后写出洞,读时语气舒缓,语调微微上扬。
第四部分【课文一点通】朗读完课文,大家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本文主要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去金华双龙洞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对大自然的热爱。
那,接下来,老师就在这个基础上,给大家作一个课文讲解。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开门见山地交待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公路盘曲而上”说明在爬山,间接写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开满”一词说明映山红很多,到处都是。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
因为有“粉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迎”字,说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这里交待了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说明溪流蜿蜒曲折,溪流的宽窄不一,才形成流水速度的急缓不同。
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现出溪流的形和声。
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游兴正浓,不时流露出赞美之情。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交待了溪流来源,点明了行文线索。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前3句介绍了外洞的特点,用数字说明,形象具体,使人很容易想到外洞的宽阔。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再次提到泉水,告诉我们,沿途见到的溪流就是从这里往外流出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说明了这里接近水源,与前文相照应。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一个设问句,说明空隙很小的特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这两句讲的是姿势很低,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空隙的窄小。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感觉……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通过空隙进洞时候的真实感受。
句中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子,准确表达出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再次说明孔隙之窄小。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本段具体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写作者刚进洞时的真实感受——黑。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暗示“双龙洞”的名字的由来。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即使……也……”这个句式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之多姿多彩,奇特好看,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后,就更加魅力无穷了。
同时也说明石钟乳和石笋的神奇与美丽。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
(作者用“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较,写出内洞大。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再次提到泉水,与前文相呼应。
说明了内洞比外洞达。
)好的,课文老师已经讲完了,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如果哪儿不太明白,老师建议你再回到课文当中,消化吸收老师刚才讲的东西,它们会帮助你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在课下和其他同学们进行交流。
第五部分【课后训练场】一、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二、写出三个形容变化的成语。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明艳——()蜿蜒——()突兀——()四、默读课文,根据作者的叙述,写出金华双龙洞的游览路线。
【参考答案】一、略二、变化莫测变化多端沧海桑田三、暗淡笔直高耸四游览路线:金华→罗店→上山→外洞→孔隙→内洞。
第六部分【课外俱乐部】同学们,你们已经坚持学习了这么长时间了,一定有点累了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来一起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课外拓展吧!大家听一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溶洞的形成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喀斯特地貌,有着众多迷人的溶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作用。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碳酸氢成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
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
当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份发生变化,钙有一部分会以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由于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坏,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
由于这种地理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好了,同学们,这一课结束了,老师希望大家能天天坚持来我们的课堂,老师期待你的进步,我们下次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