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打破,原来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也可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B细胞表面。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过程。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表现感觉过敏或引起疼痛。
败血症:病原菌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出血斑、肝脾大等。
超敏反应:某些抗原或伴抗原物质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伴有功能下降。
半衰期:药物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多数药物根据血浆半衰期确定给药次数。
发绀:当体表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血液以上,皮肤、黏膜呈浅蓝色,称为发绀。
抗原:一类能与相应克隆的淋巴细胞上独特的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心力衰竭: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集体的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
药物成瘾性:由于长期、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应用这类药物产生一种舒适感(欣快症),因而有继续要求使用的欲望。
一旦停药,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状态(戒断症状),如疲倦、乏力、恶心、呕吐、流涎、出汗、失眠、震颤、激动等,病人可由于难以忍受这些戒断症状而不能自控。
血沉:抗凝血液在血沉管内垂直静置1h末,红细胞下沉的速率称红细胞沉降率。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
(二)护理诊断:是有关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目标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目标是由护士负责的。
应激原:又称压力原或紧张原,,是指对生物或人类的适应能力进行挑战,促使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
根据个体的差异、当时的情境、应激原的强度和应激反应等情况的不同,应激原可以是有益的或有害的。
治疗性沟通:是护士帮助病人进行身心调试,使病人从疾病状态向健康方向发展,能应对应激、调整适应,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技巧。
它是一般性沟通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护患双方围绕与健康有关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沟通。
护患关系:广义的护患关系是指围绕病人的治疗及护理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包括护士与病人、医生、家属及其他人员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在特定环境及时间段内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节。
潜在并发症:又称合作性问题,是指需要护士与其他健康人员尤其是医生共同合作解决的护理问题,护士住院提供监测护理。
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护士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是所应用的工作程序。
护理评估:评估是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
从护士与病人的首次接触直至病人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中,都贯穿着评估。
语言性沟通:是指使用语言、文字、符号等载体进行的沟通。
语言性沟通又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等不同形式。
治疗性自理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执行的、通过有效的方法或一系列相关行动来满足已知的自理需求的自理行动的总和,包括一般性自理需要、发展的自理需要和健康不佳时的自理需要。
非语言性沟通:是通过身体运动、姿势、面部表情、眼神和触觉等进行的沟通。
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三)清洁区:指凡未和病人接触、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治疗室、配餐室、值班室等。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任何人员在医院活动期间,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潮式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周期为30-120s,开始呼吸浅慢,以后逐渐加快,达高峰后.0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5-10s,又出现上述症状的呼吸。
如此周而复始,呼吸运动呈潮水涨落样故称潮式呼吸。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至组织溃烂坏死隔离:是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制定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包括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半污染区:凡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
如内走廊、检验室、化验室等。
被迫卧位:病人意识存在,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的影响被迫采取的卧位。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人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代偿间歇)。
尿储留:尿液大量存留在膀胱内而不能自主排出。
治疗饮食:在基本饮食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需要,适当调整总热量和某些营养素,以适应病情需要,从而达到辅助治疗目的的一类饮食。
长期医嘱:有效时间在24h以上的医嘱,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失效。
如饮食、护理级别、药物等。
濒死:即临终,指病人在已接受治疗性或姑息性治疗后,虽然意识清醒,但病情加速恶化,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
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变换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
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的反复出现,间歇为数小时1天2天等。
无菌技术: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或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除芽胞以外的所以的所有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处的处理。
试验饮食:亦称诊断饮食,指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对饮食内容的调整,协助疾病的诊断和提高实验室检查结果正确性的一种饮食。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0℃。
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
排便失禁:指肛门括约肌不受意识的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速、不规则;听诊时心率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
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热力消毒灭菌法:是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
长期备用医嘱(prn):有效时间在24h以上,必要时用,医生注明停止时间后失效。
鼻饲法:对不能经口进食者,将胃管自一侧鼻腔插入胃内,灌入流质饮食、水和药物的方法。
终末消毒:是指对转科、出院或死亡的病人及其所在科病室、用物等进行的消毒处理。
皮内注射法:是将少量药液注射于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可达50-300um灭菌:清除或杀灭外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芽孢。
临时备用医嘱:医嘱开出12h内有效,必要时用,过期尚未执行则失效。
(四)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
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
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其他病人、病原携带者(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及探视者)、无人的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病房用物及环境等的医院感染。
灭菌:是指杀灭外环境中媒介物携带的一切微生物的过程。
包括致病微生物及非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及真菌孢子。
中度危险性物品:仅和皮肤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
如呼吸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医院感染发生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人群(通常为住院病人)中新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频率。
医院感染发生率=(同一时期内)新发生医院感染例数÷(同一时期内)处于危险中病人数·100%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
是指病人自身抵抗力降低,对本身固有的微生物感受性增加而发生的感染,引起这类感染的微生物来自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消毒:指灭菌或消除外坏境中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及有害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水平去污染:人为地将机体的正常菌群或已定植的细菌,部分或全部去除的一种防止感染的措施。
标准预防:是把血液,体液,分泌液物,排泄物,(不含汗液,除非被血污染),均当成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以降低医务人员和病人,病人和病人之间的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其原则是无论是否确定病人有传染性,均采取防护措施。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之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五)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地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而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者一范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高血压危象: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收缩压可达33.8kpa/舒张压可达15.6kpa以上,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心悸、出汗、视物模糊等征象,严重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
命名性失语:是指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但能说出该物是如何使用的。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肺栓塞: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空气栓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