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文言文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
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
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辄.谓古文奇奥辄:就。
B.未尝肖.《书》也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其翼若垂天之.云B.而近说乃.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A.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
(4分)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治狱客问龚自珍曰:“子之南也,奚所睹?”曰:“异哉!睹书狱者①。
”“狱如何?”曰:“古之书狱也以狱.,今之书狱也不以狱。
微独南,邸抄②之狱,狱之衅皆同也,始狡不服皆同也,比其服皆同也,东西南北,男女之口吻神态皆同也。
吾睹一。
“或释褐而得令,视狱自书狱,则府必驳之,府从则司必驳之,司从则部必驳之。
视狱不自书狱,府虽驳,司将从,司虽驳,部将从。
吾睹二。
“视狱自书狱,书狱者之言将不同,曰:‘臣所学之不同。
’曰:‘臣所聪之不同。
’曰:‘臣所思虑之不同。
’学异术,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曰:‘臣所业于父兄之弗同。
’今十八行省之挂仕籍者,语言文字毕同。
吾睹三。
曰:“是有书之者,其人语科目京官来者曰:‘京秩官未知外省事宜,宜听我书。
’则唯唯。
语入赀来者曰:‘汝未知仕宦,宜听我书。
’又唯唯。
语门荫来者曰:‘汝父兄且慑我。
’又唯唯。
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曰:‘汝之学术文义,懵不中当世用,尤宜听我书。
’又唯唯。
今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驱而师之矣。
强之乎?曰:否。
既甘之矣。
吾睹四。
“佐杂书小狱者,必交于州县,佐杂畏此人矣。
州县之书狱者,必交于府,州县畏此人矣。
府之书狱者,必交于司道,府畏此人矣。
司道之书狱者,必交于督抚,司道畏此人矣。
督抚之上客,必纳交于部之吏,督抚畏此人矣。
吾睹五。
“其乡之籍同,亦有师,其教同,亦有弟子,其尊师同,其约齐号令同。
十八行省皆有之,豺踞而.鸮视,蔓引而蝇孳,亦有爱憎恩仇,其相朋.相攻,声音状貌同。
官去弗与迁也,吏满弗与徙也,各行省又大抵同。
吾睹六。
“狎富久,亦自富也。
狎贵久,亦自贵也。
农夫织女之.出,于是乎共之,宫室、车马、衣服、仆妾备。
吾睹七。
“七者之睹,非优、非剧,非酲、非疟,非鞭、非箠,非符、非约③,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挟百执事而颠倒下上。
哀哉,谁为之而壹至此极哉!”(取材于《龚自珍全集》)注:①书狱者:明清时期,写刑事判决文书的人,指刑名师爷。
②邸抄:朝廷定期发布公文、案例的报纸。
③优、剧:指艺人演唱、做戏。
酲、疟:指喝醉酒、患疟疾。
鞭、箠:指受鞭笞、棍打。
符、约:指订合同、立契约。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古之书狱也以狱.狱:案件实情B. 豺踞而.鸮视而:表并列C. 农夫织女之.出之:用于主谓之间D. 其相朋.相攻朋:勾结10. 下列括号中添加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龚自珍)曰:“异哉!睹书狱者。
”B. (京秩官)则唯唯C. (汝)懵不中当世用D. 官去(书狱者)弗与迁也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或释褐而得令有的人刚脱去平民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B. 视狱自书狱县令审理案件时,亲自起草文件,处理案件C. 臣所聪之不同我的聪明和别人不一样D. 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尤其极力挟持在文学、学术上有造诣、有名声的官员12.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本文陈述了办案的刑名师爷操纵案情的种种丑恶现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黑暗。
B. 本文中的刑名师爷们长期亲近、巴结富贵者,他们自己也借此跻身于富贵者行列。
C. 本文揭露封建司法的极度腐败,尽现作者敏锐的政治目光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D. 本文和苏轼《赤壁赋》都以主客问答形式,揭示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
13.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14. 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分)子之南也,奚所睹?15. 实现司法公正是中国百姓长期以来的愿望。
先秦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就以“,,”的承诺,赢得了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肯定。
(3分)16. 文章列举了作者目睹的七种怪象。
请从中任选两种,分别针对其特点提出消除这种怪象的合理建议。
(6分)三、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4题。
(共26分)说京师翠微山[清]龚自珍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
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
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
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
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
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
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
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
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
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
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
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
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
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
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
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
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
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
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
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
[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
②甃(zhòu):用砖砌。
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构其半,胪.其趾胪:陈列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怼:骄傲C.其甃之也中.矩中: 合于,符合D.其言.清和言:言辞9.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杂华靡靡芳腴.膏腴.之地B.亦有文采..斐然..也文采C.不则野.矣稗官野.史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丧失殆.尽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B.隐者.之所居也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C.僧寺八九架其.上D.其甃之.也中矩澄澄然渟其.间翠微之松古之.直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
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
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
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
13. 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5分)14.“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6分)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
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
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①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
(2分)A.金鸡峰记B.三松赋C.松风阁记D.听松阁记②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
(4分)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修保而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