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

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四有”公民。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文化与经济是什么关系?我的观点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谈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但是马克思也非常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反作用。

从社会生产方式来看,毫无疑问,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

但是具体到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我认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因为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而人受自己的精神和文化支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行为。

所以,在特定的关系背景下,文化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事实,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现象。

5000年来,世界的经济重心基本上是在北回归线到北纬60度之间的地带进行一个大的循环,现在这个循环已经快完成了。

大家知道,四大文明中的尼罗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都在这个区间。

文明重心向西转移到地中海,那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然后再往西,就到了意大利南部。

再往西北,是荷兰。

文明重心继续西移,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直至亚洲四小龙,接下来就又到了中国和印度。

文明重心回到了黄河、长江流域和恒河、印度河流域。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环形转移呢?是什么力量推动世界经济的重心转这么一圈呢?这个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在发生作用。

从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点结论:其一,文化和经济总体上来讲是动态适应的。

因此,在文化建设上要把握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要求。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文化普遍适应任何时代的经济发展。

农业时代,四大文明的文化是符合农业文明发展的。

商业时代,早期的希腊、罗马,中期的意大利,后期的荷兰的文化适合商业时代。

工业时代也是如此,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文化先后有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文化。

其二,有利于现代经济增长的文化具有特定的品质。

现代经济增长需要特定的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应该具备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理性化。

那就是尊重人的智慧,对自然界保持理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第二,崇尚物质进步。

这样就会尊重人的劳动,把物质进步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础,围绕物质进步,整个社会就要强调节俭,强调财富积累、劳动、开发自然。

第三,重视消费。

这样就会尊重人的愿望、需求,比较强调现实的享受,而不是沉湎于对未来天国或来世的幻想,这样社会才会有追求,才有创造性。

第四,接受创新。

这就是尊重人的创造,把创新作为进步的根本途径。

其三,文化不是以要素的方式参与经济发展的,而是以基础结构的方式参与。

首先,文化是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文化解决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而发展的问题。

其次,文化以涵养资源、提高发展有机化程度的方式促进发展。

第三,文化能够形成低成本的发展环境,那就是信任。

文化好的地方,整个社会都有信用,人和人之间有信用,政府和公民之间有信用,人们谈判、签约、交易成本很低。

其四,有利于现代发展的文化有自身的产生途径。

文化建设要注重培育文化的精神来源。

有利于现代发展的文化从精神上来源于下述几个方面,即人文主义、宗教精神和科学精神。

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社会和宗教团体的提炼、培养和建设。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它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我们发展文化,主要是发挥文化的这种基础性作用,而不是要把它变成产业,创造产值。

最佳答案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

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

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

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

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

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

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

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

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

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

这就是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它不仅经济发达、政治民主,而且需要文化繁荣。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要逐步使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使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逐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逐步使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因此,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一科学判断,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同经济相互交融体现在许多方面:一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已经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门类不断增加。

传媒、娱乐、旅游、信息、咨询、律师等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人类观念的变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开发,甚至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变化。

“绿色文化”观念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等。

四是商品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加强。

人们购物时不仅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实用价值和质量水平,而且越来越注重购物环境、购物感觉、购物文化。

五是许多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不再取决于物理形态,而是取决于文化内涵。

六是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分量日益增大。

劳动者的精神意志、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等企业文化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

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同政治的关系体现得就更为明显。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既包括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又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而且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本来就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

在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对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讲,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竞争,文化含量成为商品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增强,科技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了强大的文化实力,一个民族才能迸发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百折不挠、众志成城,奋发图强、蓬勃向上。

而文化实力的增强,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实现。

迅速壮大文化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产生更加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

这个论点的时代性更强,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靠文化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引导经济发展。

在近代社会,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制度先进、文化先进的国家是首先富强起来,大家记住,我说的是富强而不是富裕。

比如,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能够抢遍全世界,并不因为他们的钱多,他们当时主要的力量来自制度和文化。

还如二战之后的战败国日本,他仅仅用了四十年就能以大国的风采比肩美国。

他们不是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好,日本的成功首先在于通过“变革制度、改良文化、引进技术”再一次重新崛起。

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可是我们却只学会的“引进技术”这一项。

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建设,去年流行的一本书叫《大国崛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全书的主要观点就是制度与文化建设,对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作用。

1、文化的重要性——旗帜作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根基。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从来需要文化为之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

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已经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

二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门类不断增加。

传媒、娱乐、旅游、信息、咨询、律师等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人类观念的变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新产品开发,甚至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变化。

“绿色文化”观念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对传统污染产业的遏制和取代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