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一、课型
新授课
二、教学内容
1、椭圆的定义;
2、椭圆的两类标准方程;
3、根据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
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掌握a、b、c 三个量的几何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根据条件确定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椭圆
的标准方程的推导,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并渗透数形结合和等价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大胆探索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通过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五、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辅。

六、教学媒体
幻灯片、黑板。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演示神舟飞船绕地球旋转的模型,它运行的轨迹又是什么图形呢?可以看出,它的运行轨迹是椭圆。

此时老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椭圆随处可见,很多学科也涉及到椭圆的应用,所以学习椭圆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二)问题探究
老师提问:我们从直观上认识了椭圆,那么椭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椭圆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它的定义又是如何?
1、椭圆的形成
下面请各小组拿出老师之前让大家准备的工具:一段固定长的细绳、两颗钉子、一块长3 分米,宽3 分米的硬纸板。

然后将钉子系在细绳的两头,将钉子固定在图板上,使得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绳的长度(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为什么两顶子之间的距离要小于细绳的长度?),我们用笔尖将细绳拉紧,让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请同学们观察笔尖运动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呢?
如果我们将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使得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等于细绳的长度,同样用笔尖将细绳拉紧,让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

我们发现笔尖只能在两个钉子之间来回运动,这时笔尖运动的轨迹是两个钉子之间的线段。

将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再增大,此时就可以发现,细绳的长度比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小,笔尖没有轨迹。

再用课件给学生进行演示:
通过演示可以发现,绳长大于图钉间的距离是画出椭圆的关键。

请同学们根据作图的过程和老师刚才的演示,思考:在作图过程中,有哪些物体的位置没变化?有哪些量没有变化?如何来归纳椭圆的定义呢?
2、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 1F2|)的点的轨迹叫做
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通常常数
记作2a,焦距记作2c,则有2a> 2c。

注意:这里的常数必须大于|F 1F2| 。

如果常数=|F1F2| ,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
|F 1F2| ,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必须得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
1F2| ”。

3、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首先复习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建系设点;②寻找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③把几何条件坐标化;④化简得方程。

(1)建系设点:设椭圆的焦距为2c(c>0),M 与
F1、F2 的距离之和为2a,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 轴,
线段F1F2 的垂直平分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M(x,
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c ,0),F2(c,
0)。

(2)动点M满足的几何条件:由椭圆的定义不难得
出动点M满足的条件为:MF1 MF2 2a
(3 )动点M满足的代数方程:
∵ MF1(x c)2 y2
∴ (x c)2 y2(x c)2 y2 2a
(4)化简方程:
2 2 2 2 2 2 2 2
(a-c )x +a y=a(a-c )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2a>2c,即a>c,所以a2-c 2>0。

令a2-c 2=b2, 其中b>0, 代入
上式,得b2x2+a2y2=a2b2, 22
两边同除以a2b2,得x2y2 1(a>b>0),此即为椭圆的标准方程。

a2b2
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焦点是 F1( c,0) F2(c,0),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方程。

其中 a2c2b2。

如果使点F1、F2在y 轴上,点F1、F2的坐标分别为F1(0,-c )、F2 (0,c),a、
2
3 2 5 2 2a ( 2)2 (2 2)2
3 2 5
( 32)2 (52 2)
2
b 的意义同上,那么所得方程变为 y 2 a 2 4、标准方程的观察、对比
请同学们思考:焦点的位置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那下面这个方程它的焦点位置又该如何来判断呢?
焦点就在相应的那个轴上
三)例题讲解 例 1、(1)已知椭圆的焦点坐标是 F 1(- 4, 0),F 2(4,0),椭圆上任一点 P 到
F 1、 F 2的距离之和为 10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0,-2)、(0,2 ),并且椭圆经过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
x
2 1( a>b>0)
b 2
当焦点落在 x 轴上时,焦点坐标为
F 1(-c,0),F 2(c,0) ;
当焦点落在 y 轴上时,焦点坐标为 F 1(0,-c),F 2(0,c) 。

22
x 2
y 2 1 mn
m 0, n 0且m n
①当 m>n 时, 焦点在 x 轴上,此时
②当 m<n 时, 焦点在 y 轴上,此时 2
m=a , m=b
2,
n=b 2;
2
n=a 。

判断椭圆焦点位置的方法:观察含
x 的项和含 y 的项,哪个项的分母较大,
-3/2,5/2 ),
解:( 1)因为椭圆的焦点在 x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2
x 2
a
2
y
2 1( a>b>0)
b 2
∵ 2a=10,2c=8 , ∴a=5,c=4. ∴b 2=a 2-c 2=52-4
2
=9.
2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
25
2
y 2 1
9
2
2)因为椭圆的焦点在 y 轴上,所以设它的标准方程为 y 2 a
x 2 2 1( a>b>0)
b 2
由椭圆的定义知,
31
10 10 22
2 10 ∴ a= 10 又 c=2
2 2 2 ∴b 2=a 2
-c 2
=10-4=6
22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y x
1
10 6
例 2、已知 B,C 是两定点, BC 6 ,三角形 ABC 的周长为 16,求顶点 A 的轨迹 方程。

分析:由△ ABC 的周长等于 16,BC 6可知,点 A 到 B 、C 两点的距离的和 10 ,因此,点 A 的轨迹是以 B,C 为焦点的椭圆,
据此可建立如下的草图(图 8-1 )
解:如图 8-1 ,建立坐标系,使 x 轴经过点 B 、C, 原点 O
与 BC 的中点重合。

由已知 AB AC BC 16, BC 6,
有 AB AC 10,即点 A 的轨迹是椭圆,且
2c=6,2a=16-6=10, ∴c=3,a=5,b 2=a 2-c 2=52-3 2=16.
但当点 A 在直线 BC 上,即 y=0 时, A 、B 、C 三点不能构成三角形,所
22
以点A 的轨迹方程是 2x 5 1y
6 1(y 0)
注意:求出曲线的方程后, 要注意检查一下方程的曲线上的点是否都符合题 意,如果有不符合题意的点,应在所得方程后注明限制条件。

(四)巩固练习
1、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 8,一动点 M 到这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是 10,建立适当 的坐标
系,写出动点 M 的轨迹方程。

2、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 1) a=4,b=1,焦点在 x 轴上;
是常数,即 AB AC 16 6
x
2)a2=16,c2=15,焦点在y 轴上;
(3)a+b=10,c= 2 5 。

(五)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椭圆的标准方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应注意:
(1)一个重要关系式:a2=b2+c2且a>b>0;
(2)椭圆的焦点位置由含x,y 的分式的分母大小来确定;
(3)当2a=2c 时,轨迹为线段,当2a<2c 时,轨迹不存在。

(六)课后作业
教材P106—107,习题8.1:3 、4、5、6
22
思考题:若x y1表示椭圆,则k 的取值范围是?
24 k 16 k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