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
第二版郭庆光著
第四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者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传播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可是个人,也可是群体或组织)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织,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双向性/互动性)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3、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5、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微观: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中观: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宏观:大众传播
第五章
一、人内传播:也成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
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二、人内传播的特点:1过程不是孤立的,2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积
极地能动反映,4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三、1.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3.内省式———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一、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
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媒介)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丰富和复杂,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多种渠道和多种手
段的配合(讯息)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反馈)
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5、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传播者、受传者)
第六章
一、群体传播: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
个人的集合体
库利初级群体韦伯团体威瑟组织群体
次级群体一般群体非组织群体二、组织传播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计算机通信系统
组织外传播的媒体形式:报刊,广播,电视,公共宣传,广告宣传
第七章
一、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专业化媒介组织(传播者)
2.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受众)
3.双重属性(讯息)
4.先进的传播技术,产业化手段(媒介)
5.互动性不强(反馈)
6.制度化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1)政治功能
(2)经济功能
(3)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四、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五、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为“似而非环境”。
拟
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六、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许许多多的“拟态事件”,包括语言、观念、价值、
生活或行为等,最初并不见得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很快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
第八章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即人的延伸
3.“冷媒介”和“热媒介”
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3.公共性和公益性
三、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第九章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
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2.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3.
社会责任理论 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第十章
一、几种受众观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宣传,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第十一章
一、传播效果研究发展过程20世纪初----30年代末
40年代---60年代
70年代---
二、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三、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四、意见领袖的作用
第十二章
1.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3.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4.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5.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的阶级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6.“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
(谁、最早在什么时间提出、概要、意义/评价p193—p226)
第十三章
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权
第十四章
一、传播学源流: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二、传播学奠基者: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拉斯韦尔(了解贡献)
开创者:施拉姆
三、起源:20世纪40年代美国
第十五章
问卷设计过程、问卷制作原则、问卷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