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测量的含义与特点是什么?含义: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学是一门发展较早、应用较多、内容较丰富的教育科学分支。
特点:(1)间接性和推断性(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2、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有哪些作用?(1)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
在教育系统中,学生、教师、学生、教育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训练、考试等都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
当根据教育目标和计划、把教育方案、课程、教学等因素作用于学生身上后,需参照教育目标和计划,对教育效果及其输入条件的妥当性予以测量评估、价值分析和判断。
然后,把这一测量与评价过程所获得的信息反馈给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有关教育决策者,以便改进教育的策略与方案,更有效地答道教育目的。
(2)在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除了对教育效果要进行测量与评价外,还要针对影响教育效果的诸因素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系统中对实现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育改革常常以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改革作为突破口。
27、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和作用:①教育测量与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②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③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测量与评价更加科学化;④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功能:①实现教育判断的功能;②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③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④行驶教育管理的功能5.试述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的关系测量与评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句法意义上讲,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和程序,对事物或现象在量上的规定性加以确定和描述的过程。
教育测量则是对教育效果或者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予以测量和描述的过程,旨在获得有一定说服力的数量事实,是一种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事实判断。
而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或现象的价值进行系统的调查,在获取足够多的资料事实(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基础上,作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
因此,教育测量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价值判断的基本数量事实,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而教育评价往往是教育测量过程的延续,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并朝着价值判断与释放教育功能的方向拓展。
6.简述教育评价表的构成要素。
教育评价表在结构上是由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三部分组成的。
评价指标就是根据评价的目标,由评价指标的设计者分解出来的,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它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所谓指标权重,就是表示每项评价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并赋予相应的值,这个数值就叫做对应指标的权数,也叫权重。
评价标准是是针对每个评价指标的分类做出具体的规定,提出具体要求和说明。
3、制定教育评价表的意义与原则是什么?意义:(1)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2)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3)有利于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原则:(1)科学性与导向性原则;(2)完备性与独立性原则;(3)发展性与整体性原则;(4)操作性与可测性原则;(5)可行性与可比性原则;(6)超前性与持续性原则。
7 设计评价标准的方法(1)分解教育评价表中指标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确定标度:标度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它说明什么样的程度属于什么等级。
表示标度的方式有二,一是用描述性语言表示,二是用量化形式表示,经常用分数阈来划分程度。
(3)确定等级数量:评价标准设多少等级为好没有统一的规定,可根据需要而定。
等级数量越多,分等精确度就越高。
一般以3-5个等级为宜。
8. 衡量测验质量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什么?(1)衡量测量质量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2)在答案中需阐述清楚这四个指标分别的定义是什么。
(3)一个良好的测验应该具备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指出这四个指标对于测量质量的意义,即前两个指标主要是对整个测验而言,后来两个指标主要是对测量的项目而言。
衡量测量质量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9.评分者的信度定义: 1. 信度的定义信度,简单地说就是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
2. 信度的估算方法(一)重测信度重测信度也叫稳定性系数,指的是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相关系数。
(二)复本信度复本信度指的是两个平行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相关系数。
(三)同质性信度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
题目间的一致性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所有题目测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其二是指所有题目得分之间都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1)分半测验指的是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反映了测验内两半题目间的一致性。
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加以校正。
(2)库德—理查逊信度适合于测验题目全部为二分计分题。
两种公式。
(3)克龙巴赫系数当测验题型较多,并且都是二分计分题时,估计测验信度可采用克龙巴赫系数。
(4)荷伊特信度10. 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1)适当增加测验题目的数量(2)测验的难度要适中(3)测验的内容应尽量同质(4)测验的程序应统一(5)测验的时间要充分(6)评分要尽量做到客观化、减少评分误差(7)应试者参加测验的动机水平、积极性、疲劳程度也会影响测验分数,从而影响信度。
引起应试者参加测验的强烈动机,提高其积极性,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都对提高测验信度有一定作用。
11. 效度的定义效度(validity)指的是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性的程度,记为rxy。
顾名思义,效度就是一次测量的有效程度。
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
12. 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效度(1)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测验题目样本对于应测内容与行为领域的代表性程度。
(2)效标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又可称为经验效度或统计效度,是以测验分数和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测验的效度的高低的。
效标就是足以显示测验所欲测量的特性的变量或足以显示测验所欲预测的特性的变量,作为检定效度的参照尺度。
效标关联效度又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同时效度是指测验与当前效标之间的关联程度;预测效度是指测验与将来的效标之间的关联程度。
(3)结构效度所谓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量能实际测量出理论上的构念或心理特性的程度。
它的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概念来说明分析测验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就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和探讨。
这里的结构的含义是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的概念、特性或变量,如智力、焦虑、机械能力倾向、成就、动机等。
13. 提高效度的方法(1)控制系统误差(2)精心编制量表(3)规范测验程式(4)扩充样本的容量和代表性(5)合理处理效度和信度的关系(6)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14.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测验的效度受制于它的信度,即效度系数不会大于信度系数的平方根。
内容效度的分析方法:①逻辑分析的方法;②量化分析法效标关联效度的估计方法:①相关法;②显著差异法;③命中率15. 难度难度指被试完成测验或量表时所遇到题目的难易程度记为P(1)难度对测验的影响影响测验分数的分布状态。
影响测验的鉴别能力。
(2)影响题目难度的因素考查知识点的多少考查能力的复杂程度或层次的高低考生对题目的熟悉程度命题的技巧利用经验判断或者通过预测调整难度16. 区分度区分度指测验或量表题目区别被试水平能力的量度,记为D。
区分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具体关系如下:(1)提高区分度可以达到理想的测验信度;(2)难度适中,可使区分度达到最大值。
17、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什么?(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政治性得到加强;(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教育功能得到强化;(3)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研究得到突破性进展;(4)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测验的效率。
18.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命题考试等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评价。
论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1)认知领域:①知识②领会③运用④分析⑤综合⑥评价(2)情感领域:①接受②反应③价值评价④组织⑤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①知觉②准备③指导反应④复杂反应⑤适应性⑥独创性22、合格分数线标准的建立方法:①基于题目分类下的经验判断法②基于题目双基度指标下的经验判断法③基于题目“目标-难度”层次评估法④基于已知“掌握-未掌握”效标组的统计分析法23.教育测量与评价按照运用的时机分为形成性测量与评价、诊断性测量与评价、终结性测量与评价29、选择题与填空题的编写原则和要求选择题:类型——辨识选择、阅读选择、最佳选择、图解选择、归类选择、承接选择、排序选择、填空选择编写原则——题干意义完整并能表达一个确定的问题;题干简明;题干不滥用否定结构,尽可能采用正面陈述;诱答项具有似真性;不能对正确答案有任何暗示;同一测验中每一个测验试题之间相互独立避免牵连;选项文字表达要求简短精炼;尽量避免“以上皆是”“以上皆非”的选项填空题:填空题用来考察被试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诊断性测验中特别适用。
编制原则——题意要明确、限定要严密,使空白处应填的答案是唯一的;空白处所填写的应是关键词语,并且和上下文有密切的关系;空白的地方不要太多;将空白放在句子后面活中间;空白处的线段长度应一致;若答案是数字,应指明单位和数字的精确程度。
30、测验的编制与组织:①选定测验的材料;②编写测验试题(命题);试测与题目分析;合成测验;编制复本。
31.确立测验目标应注意的问题:深入分析课程目标;正确选择目标领域和类别;正确理解各类目标之间的关系;(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