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模拟试卷B卷:参考答案:
一、概念辨析
1、信度与效度:信度:是反映测验成绩在不同条件下的一致性、连续性程度的指标。
任何测量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即测量结果不能随测量者、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测量、测验的可靠性问题就是测验的信度问题。
测验效度:测验对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进行评定的有效程度,即测验测到所想测量的特质程度。
两者的关系在于:高信度一般都具有高效度,但是高效度不一定都有高信度。
2、晕轮效应与逻辑误差:晕轮效应也称社会刻板印象作用,其实质是把得到的有关信息,按一定的方式分类,然后按事前形成的类别处理其它信息。
晕轮效应有两方面的评价误差,即以差概好和以好概差。
比如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阅卷中的开始过于严格现象。
逻辑误差是在对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属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对其中某一属性肯定的评价而产生的对另一属性肯定的评价。
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素质也好。
两者对会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自我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自我评价是一种内部导向的评价。
它是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的基础上,由被评对象依据一定的准则与标准对自己工作的各方面进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个体内差异的评价是将被评对象集合总体中的各个个体的过去和现在,或者某个体的若个侧面进行比较的评价。
两者不是同一纬度的概念。
自我评价仅仅针对被评价对象自己,没有横向的比较性,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有群体内部的横向比较。
比如:个人年度总结;教师年度考核优秀15%。
4、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对本身有价值的教育进行评价,无非是想彻底地了解和完善教育,从而考虑实现教育价值增值的可能性。
测量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事物及其有关的属性分配数值。
教育测量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有关的教育属性分配数值。
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相互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育评价往往把教育测量当作它的基础,教育评价是在教育测量基础上的深化,就其历史的发展来说,教育评价是在教育测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区别在于,在本质上,教育测量属事实判断的范畴。
而评价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好与坏、优与劣,对与错、善与恶的价值判断。
二、简单题:
1、指标设计的基本方法:第一,从内涵分析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一属性可观察的现象性外观表现确定为指标。
这是一种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把事物变化所产生的效应确定为指标。
如温度测量、挂牌教学。
第三,抓住事物的全部属性或相关属性,把因素群作为相关指标。
这是一种最不经济的方法,然而却是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权重”:在教育评价中,权重是指根据各组成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重要性和作用大小,所分别赋予的不同数值。
权重代表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
应该遵循原则:各指标权重的取之范围为0-1之间;各指标权重之和为1。
例如:教育评价与测量考试成绩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0.3+期末考试成绩×0.7其中0.
3、0.7就是权重系数。
3、定性方法在评价中的作用:(1)它为定量的分析活动提供了基础。
(2)它为定量的分析结果提供了说明。
(3)它为被评人员改进工作提供了指南。
4、泰勒评价模式的特点:a评价结构严谨: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把目标做为教育活动和评价活动的依据,使评价活动有可以把握的标准。
b评价范围扩大:使评价的焦点从学生身上转移到教学的其它方面,评价人员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的行为目标以及目标实施的程序等学生成就以外的一些事项有所了解。
c评价功效提高: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价模式直接反
映学生成绩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异,使评价与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评价的功效。
d是一种终结性评价:由于过分强调了目标的作用,把评价看作活动结果与既定目标的比较过程,导致评价成为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大大扼制了教育活动的创造性。
e评价受技术上的限制:用统一的收敛的目标去衡量多样化需要的学生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
5、概述CIPP模式的基本框架:CIPP模式是由四种评价组成。
背景评价是确定评价对象的需要,旨在判断已提出的目标是否充分应答了已评定的需要。
输入评价是对达到目标所需条件和可能达到条件的评价,其实质是对备选方案进行论证和评定。
过程评价是对计划实施情况的不断检查,为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馈的信息,也为修改和解释计划提供指导。
成果评价是收集对结果的描述和判断,并与目标相比较,以判断人们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老师评价的类型与特点?(1)成果评价特点:成果评价是判明教师工作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最有权威的评价。
目前它是学校用以决定教师职务晋升以及工资待遇的一种主要评价方法。
然而,由于教学成果的综合性与教师工作考核要求的个体性的矛盾,以及教学成果的迟效性与教学反馈信息要求的及时性的矛盾,使教师成果评价的运用在实践中受到较大的限制。
(2)教学行为评价特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直接针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因此在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比成果评价更大的实用性,于是,这种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实践表明,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以及人们对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的局限性,要找到一套适用于各种情况的理想教学行为是非常困难的。
(3)素质评价特点:教师的素质评价可能比成果评价及行为评价更困难。
而且,较高的素质仅仅意味着取得较大成果的可能性,要在实践中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还有赖于教师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的条件。
这是我们在广泛运用教师素质评价时要注意的问题。